阿尔山寻找卖学生的小妙招,学生营销策略寻访
阿尔山的林海雪原在晨光中泛着金光,街上却有些冷清。这家开业叁个月的文创店,每天最热闹的时候就是学生们放学路过的那半小时。店长老王靠在门框上,望着叁叁两两的学生说说笑笑地走过,手里的记账本划满了红杠。“这些孩子怎么就不进店看看呢?”
隔壁卖山货的李大姐端着热茶过来串门:“你这店啊,缺了点学生气。”她随手拿起一个驯鹿造型的摆件,“我家闺女就爱收集这些,可她的零花钱都花在街角那家奶茶店了。你知道为什么吗?人家店里能积分换文具,还能组队打折。”
从学生需求出发的营销思路
老王突然开了窍。第二天清晨,他特意在校门口站了半小时,观察学生们都在聊什么。穿校服的少年们讨论着新出的动漫贴纸,女孩们比较着谁的笔记本封面更好看。有个细节引起了他的注意——几乎每个学生的书包上都挂着各种小挂件。
回到店里,老王把积压的驯鹿、白桦林系列摆件重新排列组合。他联系了本地手工艺人,定制了一批带有阿尔山特色的小挂件,只要学生进店就能免费领取。消息传开的那个周五,店里第一次站满了穿校服的身影。
更妙的是,老王发现学生们都喜欢在社交平台分享生活。他在收银台旁设置了“打卡角”,用白桦树枝和雪花灯装饰背景。没想到这个简单的布置,让店铺在学生的朋友圈里悄悄走红。
现在每周叁放学后,店里都会举办手作体验课。起初只是教孩子们在松果上画画,后来发展成“阿尔山故事会”,当地老人会来讲林区传说。这些活动不仅带动了周边产物销售,更让小店成了学生们课后常去的聚集地。
老王在账本上记下新发现:学生群体虽然单次消费不高,但他们重视体验,乐于分享。只要产物够有趣,活动够新颖,他们就会自发成为店铺的传播者。那个曾经冷清的店面,如今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对话:“明天放学去老王那儿看看呗,听说新到了会发光的雪晶模型。”
店铺的玻璃窗上渐渐贴满了学生们的手绘明信片,窗台上的多肉植物也是孩子们留下的。这些充满童趣的装饰,反而成了最吸引游客的风景。老王终于明白,与其费尽心思推销,不如创造让学生愿意主动靠近的空间。毕竟在阿尔山这样的小城,人与人之间的温度,才是最珍贵的卖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