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山做大活的地方,合山做活大的地方
要说咱们合山这地界,最让人惦记的就是那些能做大事、干实活的去处。这不,前两天路过老城区改造工地,好家伙,塔吊转得跟风车似的,工人们忙得热火朝天。有个老师傅蹲在路边歇脚,我递了瓶水搭话:"这天闷得跟蒸笼似的,您这活儿干得可真带劲啊。"老师傅拧开瓶盖咕咚几口,抹把汗笑道:"咱合山人办事就图个实在,你看前头那栋楼,叁个月前还是一片旧厂房呢。"
这话倒让我想起城南新开的物流园。去年这时候那儿还荒着,现在每天上百辆货车进进出出,把本地特产运往全国各地。园区负责人老陈是我发小,有回吃饭时跟我说:"现在政策好,场地租金有补贴,工商登记走绿色通道,咱们这才敢甩开膀子干。"他掏出手机给我看监控画面,深夜的装货区依然灯火通明,"这些司机弟兄们常念叨,在合山接单子踏实,活儿大钱也准成。"
老手艺遇见新机遇
其实要说合山做大活的地方,不止这些新项目。城西有家四十年的机械加工厂,老师傅带徒弟还保持着"叁淬火一回火"的老规矩。现任厂长是原厂长的闺女,留学回来把数控机床引进来,老工艺配上新设备,现在连海外订单都接得顺手。车间里老师傅手把手教年轻人看图纸,那情形让人想起老话说的"匠人匠心"。
记得有回遇见个年轻技工在试新模具,反复调试七八次。我好奇问他:"这么较真图啥?"小伙子挠头笑笑:"咱们合山做活大的地方出来的件儿,不能砸招牌。"这话听着普通,细琢磨里头有分量。现在他们厂子门口挂着"省级专精特新公司"的铜牌,来的客户都说,在这儿下单心里有底。
转眼到城北开发区,更是一片热闹景象。刚竣工的智能温室大棚里,技术人员正在调试物联网系统。种了叁十年地的老把式王叔,现在戴着老花镜学用平板电脑控制灌溉。他蹲在田埂上跟我比划:"你瞅这新式大棚,手机点一点就能调节温湿度。以前伺候十亩地累断腰,现在管五十亩还挺自在。"说着掏出手机给我看实时数据,眼角笑出深深的皱纹。
这些变化不是凭空来的。去年市里开了好几次公司座谈会,主管经济的领导说得直白:"大家有什么困难直接提,咱们共同想办法。"后来真出台了不少实打实的措施,简化审批流程,拓宽融资渠道,现在街面上常能看见外地来考察的投资人。
最近更让我触动的是,连社区里的便民服务中心都变了样。以前就办办社保认证,现在开辟了"创业角",经常有年轻人聚在那儿讨论项目。上周碰见个小姑娘在给大爷大妈讲解电商平台,老人们听得直点头。这种景象,让人真切感受到合山做大活的地方正在遍地开花。
傍晚时分,我习惯到在建的文体中心广场散步。看着工人们收拾工具准备下班,叁五个相约去对面小吃摊。卖煎饼的大姐手脚麻利,边摊饼边和熟客聊天:"等这场馆建好,你们晚上来锻炼的人多了,我这小摊也得延长营业时间咯。"
华灯初上,新城区的办公楼还亮着不少窗户,物流园的货车鸣笛声隐约传来。这些声音景象交织在一起,仿佛在诉说这座城市的生机。或许正是这些平凡忙碌的身影,用他们的双手和汗水,一点点塑造着合山做活大的地方的新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