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同城约初中生500元,附近学生相约500元见面
这两天在本地论坛闲逛,看到一条挺扎眼的帖子:“临安同城约初中生500元”。说实话,第一反应是心里咯噔一下——这标题怎么看都让人不太舒服。正好今天得空,咱们就来聊聊这事儿。
我有个表弟刚上初二,平时零花钱也就够买点零食。上周他突然掏出部新手机,说是用攒的压岁钱买的。可仔细一想,他今年压岁钱明明交给我姨保管了。后来才支支吾吾坦白,是帮隔壁小区的大学生跑了半个月腿,每天代取快递赚的辛苦钱。
对于零花钱的那些事儿
现在初中生接触钱的渠道确实多了。隔壁张姐家闺女,去年开始用作业辅导础笔笔,偶尔还能接到些填写调查问卷的话儿。不过像“附近学生相约500元见面”这种含糊其辞的邀请,任哪个家长看了都得提心吊胆。我邻居家孩子就遇到过类似情况,对方说是找兼职发传单,见面地点却定在偏僻的奶茶店,幸亏孩子机灵,提前给家长发了定位。
其实孩子们想要零花钱很正常。我小时候也偷摸捡过矿泉水瓶去卖,就为买那套《七龙珠》漫画。但现在网络环境复杂多了,有些打着“轻松赚钱”幌子的邀约,背后藏着什么心思真不好说。前几天还听社区民警提醒,现在有些诈骗专门盯着中学生,先给点小甜头,后面就可能牵扯到更麻烦的事。
说到这个临安同城约初中生500元的现象,我觉得关键是要教会孩子辨别。就像我表弟,现在逢人问起手机就来劲:“我跑断腿挣的!比那些伸手要钱的强多了!”虽然累是累了点,但这份底气确实实在在。
现在初中生脑子里装的东西,比我们那会儿多多了。他们既知道拼多多能砍价,也懂得到闲鱼淘二手。但这种“500元见面”的邀约,明显透着不对劲——正经兼职怎么会专门盯着未成年人?又为什么非要线下见面?
记得我们社区去年搞过防骗讲座,民警说得在理:现在骗子的套路都在升级。有些先假装成学长学姐套近乎,有的用“游戏代练”当诱饵,最后都可能绕到线下见面。要是遇到对方坚持要单独见面,或者报酬高得离谱的,八成有猫腻。
其实孩子赚零花钱不是坏事。我侄女去年暑假帮邻居照看宠物,半个月挣了八百块。但重要的是渠道要正规,过程要透明。那种藏着掖着的“临安同城约初中生500元”,还不如明码标价的课外辅导来得踏实。
说到这儿想起个事。前两天路过中学门口,听见两个男生在比较暑期收入。一个说在火锅店端盘子一天八十,另一个得意洋洋地说网上遇到个“大方老板”。我当时就多了个心眼,特意停下来听了会儿,后来还是没忍住,假装问路提醒了句:“现在网上骗子多,见面交易最好带个大人。”
可能有人觉得我管得太宽。但看着这些半大孩子,总会想起自己当年。我们那时候最多也就是被游戏厅老板坑几个游戏币,现在孩子面对的诱惑可复杂多了。特别是这种明确标价500元的邀约,听起来就像在交易什么似的。
说到底,培养正确的金钱观得从日常做起。我家小外甥现在倒垃圾都能赚零花钱,但每笔收入都得说清来源。偶尔他也会抱怨同学穿了限量版球鞋,这时候就要引导他明白:靠自己的能力换来的东西,踩着才最踏实。
最近临安不是在做平安社区宣传嘛,我看宣传栏上就写着:遇到可疑邀约要做到“叁不”——不轻信、不单独赴约、不泄露个人信息。这话放在“附近学生相约500元见面”这种情况,再合适不过了。
其实孩子们比我们想的要明白事理。上次听班主任说,班里有同学收到类似私信,直接反手就是个举报。现在的中学生手机玩得比大人都溜,关键是要教会他们怎么用这份聪明劲儿保护好自己。
话说回来,正经的勤工俭学机会不是没有。我们小区物业就在招暑期植物养护员,时薪明码标价,工作内容也公开透明。这种摆在明面上的兼职,比起那些神神秘秘的“500元见面”,不知道要靠谱多少倍。
写着写着突然想起,应该把社区民警的联系方式存进表弟手机。现在这些孩子啊,说他们不懂吧,网上什么梗都知道;说他们懂吧,有时候又天真得让人担心。就像那句老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