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学生品茶喝茶上课,学子课堂茶香伴读
清晨七点的江都中学,高二(3)班的教室里飘着些许不同寻常的香气。不是粉笔灰的味道,也不是早餐包子的气味,而是淡淡的茶香。讲台上,语文老师李老师正不紧不慢地往玻璃杯里注入热水,几片茶叶在杯中缓缓舒展。
"今天我们读《红楼梦》里的妙玉品茶,"李老师晃了晃手中的茶杯,"大家都尝尝这龙井的滋味,再想想妙玉为什么说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坐在第叁排的王晓宇小心翼翼地端起面前的纸杯,学着老师的样子先闻了再小口抿着。温热微苦的茶水滑过喉咙,他忽然觉得,书上那些对于"茶味"的描写不再只是枯燥的文字了。
茶香里的课堂变了样
这学期开始,江都学生品茶喝茶上课成了校园里的一道新风景。起初不少家长担心,孩子在课堂上喝茶会不会分心?但实际情形却出乎所有人意料。数学课上,张老师发现,在讲解复杂函数时让学生喝口茶静一静,反而能帮助大家理清思路。历史老师在讲唐宋茶文化时,直接带来不同种类的茶叶,让同学们在对比中感受历史的温度。
"以前上课总忍不住摸手机,现在手里捧着茶杯,反倒能坐得住了。"高二班的刘敏笑着说。她发现自己在茶香的陪伴下,背古文的速度快了不少, maybe 是那种仪式感让心静下来了?
最让人惊喜的是,这个江都学生品茶喝茶上课的尝试,竟然催生了不少有趣的跨学科实践。生物课上,老师带着同学们研究茶叶中的茶多酚;地理课上,大家围着地图找龙井、普洱的产地;甚至英语课上,外教也兴致勃勃地加入,教大家用英语讨论各种茶的口感。
窗外梧桐树的影子渐渐拉长,下午第一节是作文课。李老师没有直接布置题目,而是给每位同学发了一小包茉莉花茶。"写写你们此刻的感受吧,"她轻声说,"不着急,慢慢写。"教室里安静下来,只有纸笔摩擦的沙沙声,和着茉莉花的清香在空气中流淌。王晓宇在作文本上写下:"这杯茶让我觉得,学习不再是硬邦邦的任务,而是有了生活的温度......"
教导主任最初对这个做法持保留态度,但几次随堂听课下来,他的态度悄然转变。"孩子们上课的眼神更专注了,"他在教师座谈会上说,"而且,你们发现没有?课间追逐打闹的少了,很多孩子会聚在一起讨论哪种茶更好喝。"
茶香伴读的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期末考试前,高叁的教室里依然飘着淡淡的茶香。有家长悄悄问:"这时候不该让孩子们喝咖啡提神吗?"学习委员杨晨的答案很有说服力:"茶让人清醒却不慌乱,正好应对考试。"那个总是坐不住的男生赵强,如今能安稳地坐上一节课了,他说是泡茶的过程让他学会了耐心。
夕阳西下,放学铃声响起。几个学生还在教室里围着老师讨论问题,手中的茶杯冒着丝丝热气。王晓宇收拾书包时,特意把没喝完的茶叶包好放进口袋。"带回去给我爸妈尝尝,"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想让他们也体验一下这种滋味。"
教学楼的灯光次第亮起,映照着孩子们离去的身影。明天,新的茶叶又将在课堂中舒展,而茶香里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或许教育的真谛,就藏在这杯温热适口的茶里——不疾不徐,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