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足浴店为什么只吹不做,为何光说不练
路过武夷山那家新开的足浴店,门口"开业酬宾"的横幅挂了两个月,玻璃上的水疗套餐宣传画都晒褪色了,可每次经过总见卷帘门半掩着。街坊邻居凑在树荫下闲聊:"上个月说装修,这个月说培训,到底开不开张啊?"
这不就是典型的"雷声大雨点小"嘛。明明把"正宗足疗""专业推拿"喊得震天响,实际操作起来却像老牛拉破车。前台小妹倒是培训得挺机灵,客人问什么时候能体验,她笑盈盈递上宣传册:"正在走消防验收流程呢。"可隔壁烧烤摊老板偷偷告诉我,消防上周就来检查过了。
承诺与现实的温差
想起叁姑上周末兴冲冲带着退休证想去享受八折优惠,结果吃了闭门羹。她指着微信群里的开业预告直嘀咕:"这不是耍人玩吗?"确实,现在很多商家把"即将开业"当成长期营销策略,吊足胃口却不见真章。就像逢年过节亲戚家那个永远说在备考公务员的表弟,参考书堆成山,考场门朝哪开都不知道。
其实街角修鞋的老张头说得在理:"我这补个鞋跟都当场敲钉子,他们搞服务行业的,光摆花架子哪行?"有次看见足浴店经理在对面茶馆招待朋友,说得天花乱坠什么"泰式按摩""中药沐足",结果朋友问能不能先去试个钟,他倒支支吾吾起来。
这种情况见得多了,难免让人怀疑是不是在玩"饥饿营销"。但餐饮店搞限量发售能理解,足浴服务又不像限量版球鞋,捂着藏着图啥呢?莫非真像王大爷调侃的:"人家这是要把期待值攒到过年,到时候直接涨价?"
说到这个,倒让我想起去年小区门口那家健身房。预售会员卡收了叁百万,器械还没拆封老板就跑路了。现在大伙儿见到这种"只闻楼梯响"的阵仗,心里都敲小鼓。毕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谁愿意当冤大头啊?
信任就像掌心里的温泉水
其实街坊们的要求真不高。对面凉茶铺陈嫂说得实在:"你要真没准备好,大大方方写个告示,大家都能理解。可天天放烟雾弹,这不是把人当猴耍吗?"她气不过,把原本要给足浴店员工的降火茶都收回冰柜了。
这也提醒咱们,做生意和做人是一个理儿。话说得太满容易闪着腰,牛皮吹大了总会破。我见过最实在的老板是菜市场卖豆腐的老李,总说"我这豆腐不算最好",结果天天排长队。为啥?人家豆腐确实嫩,价钱也公道。
现在经过那家足浴店,看见店员在门口发传单我都绕道走。不是不愿意支持新店,是怕又被"画大饼"。上次那个染黄毛的店员拉着我说有开业红包,结果要转发叁个微信群才能领,红包里还是五元优惠券——前提是消费满五百。
您说这折腾来折腾去,功夫都下在嘴皮子上了。要是把这些心思用在正经开业准备上,估计现在都能接待第叁波客人了。隔壁五金店老板昨天还念叨:"他们这装修队进场撤场来回叁趟,我这卷帘门都让他们磕出坑了。"
所以啊,有时候看见奶茶店小妹利索地封杯摇雪克杯,理发师专注地剪层次,反而觉得踏实。至少人家在用实际行动说话,这比什么豪言壮语都来得真切。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