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令哈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邻近学子百名叁小时之约
你有没有试过在深夜抬头看德令哈的星空?那种感觉就像有人把碎钻撒在了黑丝绒上,而你就站在这片星空下,听着风声穿过戈壁滩。就在上个周末,这样浪漫的场景里多了一群特别的人——百来个当地学生。
说起来这事儿挺有意思。最初只是在食堂吃饭时随口聊起来的,有个女生说想找人一起拍星空,结果消息像蒲公英种子似的飘遍了整个校园。等到周六晚上八点,校门口已经乌泱泱站满了人。我踮着脚数了数,差不多就是百来号人,这个数字刚好卡在既热闹又不混乱的奇妙平衡点上。
叁个小时的意外收获
说好的叁小时活动,谁都没料到会收获这么多。最开始大家还规规矩矩地摆弄相机,后来不知谁先唱起了歌,整个场面就变得不一样了。有个戴眼镜的男生抱着吉他弹《夜空中最亮的星》,起初只是两叁个人跟着哼,后来变成了百人大合唱。歌声飘向远方的群山,又被风送回来,那种感觉就像整个天地都在与我们合唱。
让我特别感动的是这群德令哈附近的学子展现出来的创造力。他们用手机手电筒组成流动的光绘,在夜空里画出了绵延的星座。有个艺术系的女生带了荧光棒,教大家编成发光的星座手环。她边编边说:“你看,我们每个人就像星星,单独看不太起眼,凑在一起就能照亮整个戈壁。”这句话让我心里咯噔一下,忽然觉得这百来个人组成的临时集体,确实有种特别的力量。
其实组织这种百名学子叁小时之约并不容易。要考虑场地、安全、天气,但最难得的是把散落在各处的年轻人聚到一起。现在大家不是盯着手机就是忙着写作业,能像这样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真的越来越少。有个大二的学弟告诉我,他来之前还犹豫要不要打游戏,现在特别庆幸做了这个选择。
戈壁的夜晚其实挺凉的,但没人提前离开。大家围着临时生的篝火——其实是用尝贰顿灯模拟的,毕竟要防火——分享着各自带来的零食和故事。有个从牧区来的同学说起他小时候在草原上看银河的经历,比划着说那时的星星密得像能掉进奶茶碗里。我们都被他逗笑了,笑声惊起了不远处灌木丛里的几只夜鸟。
快到十一点的时候,活动接近尾声。但奇妙的是,没有人急着说再见。大家默契地开始收拾场地,连最小的纸屑都捡得干干净净。有个同学开玩笑说:“咱们这百来号人,叁小时制造了快乐,一分钟收拾了战场,效率真高。”这话引得大家都笑了,手里的动作却更快了。
回学校的路上,队伍拉得老长。手电筒的光在黑暗里晃动着,像一条发光的河流。我听见旁边几个同学在商量下周末再去哪里,有人说要去看胡杨林,有人提议去清理徒步小道的垃圾。你看,短短叁小时就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涟漪还在不断扩散。
躺在宿舍床上时,我还在回想这个夜晚。德令哈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这个看似简单的数字组合,背后藏着的是年轻人对联结的渴望。我们这代人都被说成是沉浸数字世界的原住民,可当你真正站在星空下,和百来个同龄人一起唱歌、谈天、创造,那种真实的温暖是任何虚拟空间都给不了的。
月光从窗帘缝漏进来,我在手机备忘录里记下:有些快乐很简单,只需要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片开阔的天地,再加上叁小时全然投入的时光。或许明天我们又要回到各自的轨道,但至少这个夜晚让我们知道,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永远不缺想要一起看星星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