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新茶论坛,河津茶文化交流会
最近朋友圈里总能看到“河津新茶论坛”的消息,搞得我心里痒痒的。说实在的,作为一个老茶客,这种热闹要是不去凑一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上周末终于得空,起了个大早往市文化馆赶。
刚走进河津茶文化交流会的现场,就被那股熟悉的茶香包围了。左边展台正在冲泡明前龙井,嫩绿的芽叶在玻璃杯里舒展,右边则在演示传统工夫茶,紫砂壶起落间茶汤橙亮。这阵势,比往年确实不太一样。
茶香里的新气象
在普洱展区碰见了开茶庄的老李。他边摆弄茶具边说:“今年来的年轻人特别多,都追着问冷泡茶怎么做,茶叶怎么配水果。”正说着,几个二十出头的小姑娘围过来,好奇地试喝他刚调制的桂花乌龙。“还真不错!”扎马尾的姑娘眼睛一亮,“比奶茶清爽多啦。”
我也尝了一杯,确实有意思。乌龙的醇厚里透着桂花的清甜,既保留传统茶韵,又多了几分新意。老李得意地眨眨眼:“这就是咱们论坛上聊出来的配方。”看来河津新茶论坛不光是线上热闹,线下还真能碰出火花。
往展厅深处走,意外发现了个挺特别的展位——茶具设计师小陈的工作坊。她设计的便携茶具很讨巧,盖碗能迭成交互层,公道杯带滤网,往包里一塞就能带着出门。“在论坛里常听茶友抱怨出门喝茶不方便,”小陈边说边演示,“就想着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当老传统遇见新点子
最让我惊喜的是茶艺表演区。本以为还是那套传统的十八道工序,没想到音乐一起,表演者用现代舞的动作演绎采茶、制茶的过程,背景屏幕上映着河津的茶园实景。虽然没有旁白,但那份轻盈灵动,把采茶的辛苦与喜悦都演活了。
旁边坐着位头发花白的老先生,是河津茶厂的退休制茶师傅。他看得格外认真,表演结束后跟我说:“我制茶四十年,从没想过还能这样表现茶文化。好啊,真好。”他眼角有些湿润,让我突然意识到,传统的生命力就在于能不断拥抱新的表达。
在品鉴区转了转,发现不少本地茶农带来了自家新品。有个皮肤黝黑的小伙子热情地招呼我尝他的“茶乡云雾”,说是高山生态茶,喝起来确实甘冽。“我们种茶的也常看论坛,”他憨厚地笑着,“知道现在大家喜欢什么口味,就试着调整工艺。”
天色渐晚,我提着几包新淘的茶叶准备离开。回头望去,展厅里依然人头攒动,那股热乎劲仿佛要冲破屋顶。想想真有意思,同样是一片茶叶,在河津这片土地上,既能守住老祖宗的手艺,又能长出这么多新鲜花样。
走出文化馆,晚风拂面,嘴里还留着下午那泡铁观音的兰花香。手机震动了一下,打开一看,茶友群里正在讨论今天的见闻,约着下周末去郊外的茶山走走。我笑了笑,回复道:“算我一个。”这茶香里的故事,看来还要继续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