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小粉灯一条街,醴陵灯火小巷风情
傍晚时分,我站在青石板路的这一头,远远望见整条巷子渐渐亮起温柔的粉光。那些挂在屋檐下、窗棂旁的小粉灯,像一串串会发光的荔枝,把整条街染成了暖融融的蜜色。
卖灯的老陈正在店门口调试新做的灯笼。他今年六十二岁,在这条街做了四十年灯笼。“最早用的是普通红纸,”他边调整竹篾边说,“后来有位老师傅试着在浆糊里掺了本地特有的藕粉,嘿!灯光透出来就成了这种淡淡的粉。”他顺手点亮一盏八角灯,那光晕落在青石板上,果然像初开的樱花。
灯影里的老手艺
往巷子深处走,空气中飘着淡淡的糨糊香。李阿姨的店铺最热闹,她正教几个年轻人做最简单的六角灯。“竹篾要泡叁天,弯折时才不易断。”她手法熟练地编着灯骨,“糊纸讲究的是力道,重了纸破,轻了起皱。”学做灯的大学生小赵告诉我,他暑假特意来这里学手艺,“比起玩手机,做灯笼能让心静下来。”
转角处传来叮叮当当的声响,原来是铜匠铺的刘师傅在打制灯架。他拿起一个鲤鱼造型的铜架:“这得敲打叁百多下,鱼鳞才栩栩如生。”他笑呵呵地指着墙上挂着的各种模具,“我爷爷那辈就开始做灯架,现在儿子也学会了。”
走得累了,我在巷口的茶馆坐下。老板沏上来陵特产的金菊茶,茶杯里浮着几朵完整的菊花。“这条街啊,白天是普通的青石巷,”他望着窗外,“晚上灯光亮起,就像换了件衣裳。”正说着,整条街的灯笼齐刷刷亮起,粉色的光晕在暮色中连成一片,恍如梦境。
灯光照亮新日子
经营糖画摊的周姐边画糖画边和我聊天:“以前这条街晚上没什么人,自打装了这些小粉灯,生意好了不少。”她手腕轻转,糖浆流淌间,一只灯笼造型的糖画就完成了。“现在周末能卖出一百多个糖画呢!”
顺着醴陵小粉灯一条街往南走,新开的几家文创店里,年轻人正把传统灯饰元素做成书签、丝巾。学设计的小林拿起她设计的帆布包,上面印着抽象化的灯笼图案:“我们把老手艺变成新文创,挺受欢迎。”
夜色渐深,灯笼的光更显温柔。几个孩子提着迷你莲花灯在巷子里奔跑,笑声洒了一路。卖灯的老陈开始收摊,他仔细擦拭着每盏灯笼:“看到这些灯能让这么多人开心,我就觉得这手艺还得传下去。”
晚风拂过,檐下的灯笼轻轻摇摆,粉色的光晕在石板路上晃动,像流淌的星河。茶馆老板收拾着茶具,望着街景轻声说:“这光啊,照亮的不仅是街道,还有咱们心里对老日子的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