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木学生品茶喝茶上课,学生饮茶文化课程学习
推开格尔木某小学活动室的门,一股淡淡的茶香扑面而来。十几个孩子正围坐在茶席旁,小心翼翼地用盖碗刮着浮沫,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完成一件艺术品。穿着校服的藏族女孩卓玛双手捧着茶杯,眼睛亮晶晶的:“上周我回家教阿爸怎么泡龙井,他可惊讶了!”
当昆仑山泉水遇见江南茶香
这门课最初源于校长在江南研学时的一个发现。“孩子们喝惯了奶茶饮料,却对自己国家的茶文化一无所知。”他摸着下巴回忆,“咱们格尔木水质好,昆仑山雪水泡茶别有风味,为什么不能开门课呢?”
起初家长们不理解:“学这个能考多少分?”可当看见孩子安静地坐得住、做起事来更有耐心时,态度慢慢转变了。李明的妈妈笑着说:“这孩子现在帮我干活,连摆碗筷都比以前整齐多了。”
课堂上有意思的事不少。有次老师让尝不同水温泡的茶,胖墩小强皱着眉:“这个好苦!”老师笑着解释:“85度的水就像交朋友,太急了反而处不好。”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连喝水都有这么多讲究。
这些住在青藏高原的孩子,通过一片片茶叶连接起了远方。他们知道了西湖龙井的传说,见识了武夷岩茶长在石头缝里的顽强,还学会了蒙古族同胞往茶里撒盐的喝法。语文老师趁机布置作文《茶的味道》,平时最怕写作的小芳居然写了满满两页:“碧螺春的口感,就像春天融化的雪水……”
茶香里的悄悄变化
变化在悄悄发生。以前课间吵吵嚷嚷的走廊,现在多了几个安静品茶的身影。班主任注意到,班上浮躁的气氛缓和了许多。“就像茶叶在热水里慢慢舒展,孩子们也在茶香里静下来了。”
更让人惊喜的是,这门格尔木学生品茶喝茶上课的课程,还串起了其他学科的知识。地理课上讲到江南丘陵,孩子们立刻想起那里是茶叶之乡;历史课的丝绸之路,原来也运送过茶叶;甚至连数学老师都借用分茶来讲解比例概念。
体育老师别有创意——带着茶具到户外,在昆仑山脚下开了堂“天地茶席”。孩子们盘腿坐在草地上,看着蓝天白云,品着杯中香茗,感受着微风拂面。卓玛说:“那天的茶,好像格外甜。”
随着学生饮茶文化课程学习的深入,学校顺势办起了“小小茶艺师”比赛。孩子们自己设计茶席、挑选音乐、编排流程,忙得不亦乐乎。获得冠军的小组,他们的创意让人眼前一亮——用藏族吉祥图案做茶席,泡的是藏茶,却用盖碗来呈现,真正做到了文化的交融。
如今,走在校园里,你可能会在某个角落闻到熟悉的茶香。或许是几个孩子在分享新到的茶叶,或许是辩论队在茶席边讨论题目。这缕茶香,已经飘进了校园的每个角落,飘进了孩子们的生活里。它不只是一门课,更像是一座桥,连接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连接着雪域高原与烟雨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