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桥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学生叁小时通话八百元
这事儿说来挺让人纳闷的,前几天隔壁单元王阿姨拉着我妈在楼道里嘀嘀咕咕半天,后来才知道是在说他们家读初二的儿子。那孩子平时看着挺乖的,谁想到居然偷偷用家长手机给同学打了叁个小时电话,话费直接飙到八百块。
我头回听说时差点以为耳朵出问题了。现在小孩不都爱用微信语音吗?怎么还有人抱着手机聊这么久?再说了,什么要紧事能说上叁个钟头?王阿姨又急又气,嘴角都起了泡:“这孩子平时要买参考书我们从来没含糊过,可这八百块钱花得也太冤了!”
电话那头到底在聊什么
后来碰见那孩子放学回家,我装作不经意地问了句。孩子低着头,鞋尖蹭着地面:“就是在说月考的事...后来不知怎么就开始聊游戏攻略,然后又说到班上新转来的同学...”声音越来越小。我算听明白了,这就是典型的“没话找话”,说到后来估计自己都不记得开头在聊啥了。
说起来也怪,现在初中生明明有那么多通讯方式,为什么偏要选最烧钱的那种?孩子支吾着说,那天微信正好在更新,顺手就拨了电话。可这一顺手,就聊得停不下来。叁个小时啊,够看两部电影了。
这事儿让我想起自己上初中那会儿,家里装座机还得排队申请。那时候要是谁敢这么打电话,爸妈非得把电话线给剪了不可。现在倒好,智能手机一点,钱就悄无声息地流走了。
八百块钱能做什么
咱来算笔账哈。八百块在大石桥能买多少东西?够一个初中生吃一个月的午饭,能买二十多本教辅书,甚至能报个不错的兴趣班。可现在呢,就变成了通讯公司账单上的几个数字。
最让王阿姨心疼的不是钱,是孩子对钱没概念。“他根本不知道八百块意味着什么”,王阿姨叹着气,“我们夫妻俩加班加点,他倒好,叁个小时就把我们一天的辛苦给聊没了”。这话听着确实让人心酸。
现在的孩子从小生活在电子支付的环境里,对金钱的理解可能就是手机上的数字。他们没见过父母从钱包里一张张数钞票的样子,更体会不到挣这些钱要流多少汗水。
其实想想,这事也不能全怪孩子。我们大人平时手机支付时不也是随手一扫?有时候买个几十块钱的东西,眼睛都不带眨的。孩子看在眼里,自然觉得钱来得很容易。
后来王阿姨想了个办法,让孩子用周末时间去亲戚家的超市帮忙理货,体验下挣钱的不易。听说第一天站了六小时,孩子回家累得饭都没吃就睡着了。这才知道,原来要搬多少箱饮料才能赚到那八百块。
现在那孩子打电话前都会先看时间,超过十分钟就会主动说“要不我们微信聊吧”。这个转变让人挺欣慰的,虽然代价大了点。
这件事在大石桥街坊间传开后,好多家长都开始留意孩子的通话习惯了。有位爸爸干脆把手机套餐改成了预付费的,说这样能让孩子心里有个数。要我说啊,与其严防死守,不如让孩子真正理解钱的意义。
想想也是,我们小时候摔个碗都要挨训,不是因为碗有多贵,是要让我们知道东西来之不易。现在条件好了,这个道理反而被遗忘了。大石桥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这件事,给所有家长都提了个醒。
如今那孩子偶尔还会和同学通话,但都会控制在合理时间内。有次听见他在电话里说:“长话短说哈,我妈手机套餐超了要另外计费的”。这话听着,倒比很多大人都明白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