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100米内附近的人,百米内阆中同城交友
这几天在阆中古城闲逛,突然发现个挺有意思的事儿。你说在这青石板路上迎面走来的,会不会就有住在同条巷子的邻居?这么一想,我突然对阆中100米内附近的人产生了好奇。
古城西南角的华光楼,我常去那儿喝茶。有天听见旁桌两个阿姨聊天,一个说“我家灶台翻修”,另一个立刻接话“我侄儿就是瓦工”。细问才知道,她们就隔着两间铺面,却在这茶楼才第一次说上话。你说现在手机里各种同城软件,反倒不如这碗盖碗茶来得实在。
百米内的温度
去年冬天特别冷,我在醋坊街租的屋子水管冻住了。正发愁呢,隔壁开丝绸店的老板娘直接端来一壶热水:“浇浇看,不行我家有备用水管。”那一刻突然觉得,这百米内阆中同城交友,其实比网上聊半年都管用。
中天楼旁边有家裁缝铺,老师傅改裤脚时总爱唠嗑。他说现在年轻人搬来古城,第一件事就是装各种社交软件。“其实啊,”他推推老花镜,“你早晨去买张锅盔,中午在井台打水,晚上坐院里乘凉,叁个月认识的人比软件刷半年都多。”
这话让我想起个趣事。有回我在状元坊拍照,帮一对情侣按快门。后来居然在张飞庙又碰见,他们邀我一起去吃牛肉面。现在想想,要是当时只顾着刷手机里的阆中100米内附近的人,可能就错过这碗地道的张飞牛肉面了。
当然不是说手机不好。上次朋友来玩,我在咖啡店临时用软件查百米内阆中同城交友,真找到个本地通。但那大哥见面就说:“我带你走的路,导航可没有。”他领我们穿过月半湾那条窄巷,省了二十多分钟路程。
古城里新开了几家青年旅舍,天井里常摆着长条桌。有个贵州来的妹子说,她在这认识了个本地姑娘,现在天天被带着去菜市场认野菜。“昨天吃的马齿苋,就是在她家院墙根采的。”她说这话时,手机在兜里震个不停,但谁都没去理会。
其实不管什么时代,人与人的连接总需要真实的触点。可能在侯家院子里一起避雨时,可能在贡院门口互相帮忙拍照时,也可能就是简单地问个路。这些看似偶然的相遇,往往比精心设计的邂逅更让人记得住。
昨天路过双栅子街,看见两个老太太坐在门槛上剥蚕豆。一个说:“晚上炒豆豆,给你端碗过去?”另一个回:“那我明早蒸馒头还你碗。”这百米内的往来,就像古城里这些纵横交错的巷子,看着弯弯绕绕,走起来却处处通着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