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通辽品茶评选活动工作坊

发布时间:2025-11-05 14:27:20 来源:原创内容

这几天路过城南老街,总会被一股若有似无的茶香牵住脚步。原来巷子深处新开了家挺特别的铺子,门口木匾上刻着两行字:通辽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隔壁还挂着"通辽品茶评选活动工作坊"的牌子。这可勾起我的好奇心了——喝茶这事儿,怎么还搞起海选来了?

推门进去,满眼都是青翠的绿意。竹制博古架上错落摆着各式茶罐,墙角的景德镇瓷缸里养着几枝睡莲。最醒目的是居中那张丈余长的原木茶台,纹理如山峦起伏,上面整齐陈列着茶具。穿亚麻褂子的主理人正在给客人展示凤凰单丛的"关公巡城",动作行云流水,茶汤在白瓷杯中泛着琥珀光泽。

当茶香遇上烟火气

说来有趣,这个通辽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虽挂着"大选"的名头,氛围却意外地轻松自在。每周二的盲品会总能看到有意思的场景:退休的老教师捧着建盏细嗅茶香,年轻的插画师对着茶汤颜色发呆,还有个总穿着工装裤的建筑师傅,能准确分辨出不同山场的岩韵。有次听见他们讨论正山小种的松烟香,建筑师傅拍腿笑道:"这味儿跟我老家熏腊肉用的果木炭真像!"引得满堂欢声。

负责统筹活动的李师傅告诉我,他们最初确实想搞正规比赛,后来发现大家更享受随意交流的过程。"好茶自己会说话",他边说边往紫砂壶里注水,蒸腾的热气模糊了眉眼,"就像这泡老班章,入口苦涩可喉韵甘甜,懂的人自然懂。"

茶汤里的匠心传承

隔壁工作坊最近在筹备秋季品鉴会,我跟着去看了他们的准备。叁位当地茶农带着今年新采的毛茶过来,其中头发花白的巴爷爷尤其紧张。他的野生红茶在通辽品茶评选活动工作坊的初选环节获得不少认可,但老人总觉得烘焙火候还差半分。工作坊的年轻茶艺师们围着炭焙炉反复调试,记录本上密密麻麻写着温度曲线变化。

"您尝尝现在这泡?"扎马尾的姑娘递来茶盏。巴爷爷抿了一口,皱着的眉头突然舒展:"就是这个味!当年我师父教的手工熏焙..."老人说着眼眶有些发红,转身从布包里掏出个搪瓷缸子,"叁十年前装着头道春茶去见媳妇的,现在还能闻到香气哩。"

窗外的夕照斜斜洒进来,把茶桌映得金光灿灿。我看着瓷缸内壁经年累月沁出的茶渍,忽然理解了他们坚持举办通辽喝茶大选海选的深意——这不只是评比茶叶优劣,更是在茶香氤氲中,打捞那些即将被时光冲淡的记忆碎片。

暮色渐浓时,工作坊亮起暖黄的纸灯笼。新到的紫娟茶在玻璃壶中舒展,漾开梦幻的紫罗兰色。有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正对着笔记本电脑敲字,手边白瓷盖碗里的铁观音已经泡到第五道。问他怎么不去咖啡馆,他笑着指指茶牌:"这儿的水仙才够劲,比美式提神多了。"确实,空气里浮动的茶香比咖啡因更让人安心,像是给浮躁生活按下了暂停键。

走出巷口时回头望去,那方灯火通明的木格窗仿佛成了城市里的桃源。或许明天该带父亲过来坐坐,他总说现在的茶喝不出从前的味道。要是能在通辽品茶评选活动工作坊遇见巴爷爷那样的老茶人,两个老人应该会有说不完的话吧?晚风捎来隐约的茶香,混着老街青石板路的潮湿气息,竟比任何昂贵的香水都来得熨帖人心。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