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初中生一小时50元约小孩,学生兼职一小时50元陪小孩
这两天在拉萨的家长群里,看到个挺新鲜的讨论——有初中生贴出“一小时50元约小孩”的广告,说是能陪写作业、带玩游戏。刚开始我还纳闷,现在学生都开始搞“学生兼职一小时50元陪小孩”这种小生意了?
后来碰巧遇到邻居家上初二的达瓦,他正带着楼下一年级的小卓玛在院子里认藏文字母。阳光斜斜打在两个孩子身上,一个教得认真,一个学得起劲。达瓦有点不好意思地告诉我,这学期开始他接了叁个小朋友的辅导,用周末时间挣点零花钱。“比伸手问爸妈要钱自在多了。”他挠着头笑了笑。
小老师的大世界
说实话,刚开始听说“拉萨初中生一小时50元约小孩”这种事,我第一反应是担心。这么小的孩子能教好吗?可看着达瓦准备的教学卡片,我倒是有点改观了。他不但把藏文叁十个字母编成了顺口溜,还自创了卡片配对游戏。小卓玛原来坐不住十分钟的,现在能安安静静学上大半堂课。
住在团结新村的梅朵阿姨说起她请的小老师,话匣子就关不上了:“我家那个调皮鬼,以前写作业像打仗。自从初叁的旦增每周来两次,居然能主动拿出课本了。”她压低声音说,“比请家教划算多啦,都是街坊邻居的孩子,知根知底的。”
这些初中生搞的“学生兼职一小时50元陪小孩”,倒像是给社区教育添了新花样。他们没太多教学理论,但特别懂小孩子的心思。跳皮筋跳累了认两个字,拼图拼赢了读首古诗,把学习悄悄藏进游戏里。
藏在五十元里的成长
我问过达瓦,怎么想起做这个?他掰着手指头给我算:周末帮爸妈看店的工资是每天八十,而现在带两个小朋友就能赚一百。“自己挣的钱,买参考书不用纠结了。”他说这话时,眼睛里闪着光。这种“学生兼职一小时50元陪小孩”的体验,让他提前尝到了自食其力的滋味。
在宗角禄康公园,我见过更暖心的场面。初二女生白玛带着六岁的腿脚不便的男孩做康复训练,走两步歇一歇,耐心十足。孩子妈妈红着眼圈说,专业康复师请不起,白玛这样的大学生又请不到,多亏了这些初中生愿意接这种费心力的活儿。
当然啦,也不是所有家长都放心。开甜茶馆的扎西大叔就直摆手:“我儿子自己还是个娃娃呢,哪能教别人?”他更倾向于找大学生来辅导。这事儿确实得看情况,有的孩子需要专业指导,有的孩子缺的就是个能玩到一块的学伴。
现在走在八廓街附近,偶尔能看见这样的场景:穿着校服的初中生牵着小朋友的手,一会儿指指经幡讲藏族文化,一会儿在石板路上写写算算。这种“拉萨初中生一小时50元约小孩”的服务,不知不觉成了古城里的新风景。
价格嘛,基本都卡在五十元这个数。说贵不贵,说便宜也不便宜——刚好是家长愿意试试,学生觉得值得的平衡点。有些细心的孩子还会准备教学记录本,每次教了什么、孩子哪里进步了,都记得清清楚楚。
说到底,这种“学生兼职一小时50元陪小孩”能流行起来,大概是戳中了大家的某个需求点。家长需要靠谱的陪护,初中生需要社会实践,小孩子需要玩伴式的学习。就像达瓦说的那句实在话:“我们教不了多深,但能陪他们喜欢上学习。”
夜幕降临的时候,我又看见达瓦送小卓玛回家。两个孩子约好了下次要学写“彩虹”的藏文,因为那天雨后真的出现了双彩虹。或许,这种陪伴的价值,早就超过了五十块钱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