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学生品茶喝茶上课,学子课堂茶香伴读时光
语文老师拎着热水壶走进教室时,同学们正埋头默写古诗词。她没急着讲课,反而从讲台底下取出个铁罐子,霎时间清雅的茶香飘满整间教室。"今天咱们边喝茶边上课。"她说着,往每个组的玻璃杯里撒了把茶叶。
热水冲下去的瞬间,蜷曲的茶叶在杯中舒展,像睡醒的精灵翩翩起舞。前排男生好奇地探头:"老师,这什么茶啊?""咱们黄骅本地的金丝枣茶。"老师晃了晃茶杯,"枣树耐盐碱,最适合在咱们这海边生长。"
茶香里的诗词课
那天我们学的是《诗经·郑风》里"有女同车,颜如舜华"。正当大家摇头晃脑诵读时,老师突然问:"知道古人为什么爱把美人比作花吗?"她端起茶杯轻抿一口,"你们尝尝这茶就明白了。"
温热茶汤入口,枣香混着蜜甜在舌尖化开,咽下后喉间还留着淡淡回甘。同桌女生惊喜地眨眼睛:"好像真的能尝到枣花开的味道!"老师笑着点头:"古人写'舜华'指的是木槿花,朝开暮落。他们喝茶赏花时,把瞬间的美定格成永恒的文字。"
说来也怪,捧着温热的茶杯,那些拗口的诗句忽然活了起来。我们仿佛看见千年前的采诗官行走在乡间,把飘着茶香的日常写进竹简。教室窗外飘着细雨,屋里茶香与书声交融,有种特别的暖意。
茶杯中的故乡味
自从那堂课之后,班上掀起了带茶上课的风气。小航带来他姥姥晒的菊花茶,说能清火明目;小薇的茉莉花茶香得整个楼道都闻得到。最有趣的是体育委员,他居然用保温杯泡枸杞茶,被我们笑话说提前过上了养生生活。
班主任发现这个现象后非但没制止,反而在班会课时组织起"茶话会"。同学们轮流分享自家茶叶的故事,这才知道黄骅几乎家家都会存些特色茶。靠海的人家备着薄荷茶防暑,农家的金银花茶能治感冒,还有用冬枣制成的果茶,喝起来甜滋滋的。
地理老师偶然碰到我们的茶会,兴致勃勃地加入讨论:"你们看,这杯茶里装着黄骅的水土呢。渤海湾的暖湿气流,运河水系冲积出的平原,还有独特的微碱性土壤——"他在黑板上画起示意图,"这些共同孕育了本地茶叶的独特风味。"
班长突然举手问:"老师,那别的地方喝不到这个味道吗?"老师晃着茶杯笑了:"就像绍兴女儿红、景德镇瓷器,有些味道离开特定水土就变样了。这杯茶啊,是黄骅给你们的独家记忆。"
后来每到复习阶段,教室里总飘着淡淡茶香。做数学题烦躁时呷口茶,背英语单词时抿口茶,就连课间讨论也习惯围着茶壶。那缕茶香像是特殊的纽带,把我们和这片土地紧紧系在一起。很多年后同学聚会,说起母校时光都会不约而同地提起:"记得当年教室里永远飘着的茶香吗?"
去年校庆回学校,发现学弟学妹们居然开辟了茶艺社团。他们的活动室墙上挂着黄骅茶叶地图,柜子里陈列着二十多种本地茶。社团长是个高二女生,她捧给我一杯新制的海棠茶:"学姐,我们现在经常带着茶具去海边上课,对着渤海潮声读诗,特别有感觉!"
捧着那杯粉色的茶汤,我突然理解了什么叫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缭绕的茶香里,有我们共同的青春记忆,有对故乡风土的眷恋,更有文化在岁月中的悄然传承。就像老师当年说的,有些味道会变成印记,无论走到哪里,只要闻到相似茶香,心就会瞬间飞回那间飘着书香与茶香的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