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学院外援女,广州学院女子外援选手
最近啊,广州学院的篮球场上总能看到一道特别的风景——几位高挑的女生在球场上奔跑跳跃,她们就是大家热议的“广州学院外援女”。说真的,第一次看到她们打球的时候,我还有点懵,这水平完全不像是普通大学生啊!
记得上周叁那场友谊赛,中场休息时我正好坐在她们后面。听见其中一个女生用带着点北方口音的普通话问队友:“等下那个战术要不要再调整一下?”旁边穿红色球鞋的女生喝了口水,很自然地接话:“按教练上午安排的打就行,第叁节咱们得把分差拉开。”她们讨论战术时的专业劲儿,让我这个打了五年院队篮球的人都自愧不如。
场上场下的反差萌
说来也挺有意思的,这些广州学院女子外援选手在场上杀气腾腾,在场下却完全是另一副模样。有天晚上我在食堂遇到她们,几个人正围着糖水摊讨论要不要尝试双皮奶,那个纠结的样子跟普通女生没什么两样。其中一个扎马尾的女生说:“这个热量太高了吧?”另一个短发女生就笑她:“你都训练叁个小时了,还怕这个?”
其实仔细想想,这些外援姑娘挺不容易的。她们从全国各地来到广州,要适应新的环境,还要面对某些“凭什么她们能直接进校队”的议论。但据我观察,她们确实有两把刷子。就拿最基本的体能训练来说,她们完成得比谁都认真,从来不会偷工减料。
我认识的一个体育老师说,这些广州学院外援女带来的不光是技术,更重要的是一种标杆效应。以前训练时偷懒的队员,现在看到人家专业选手都这么拼,也不好意思糊弄了。这种变化挺微妙的,就像班里来了个学霸,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都会不一样。
不过话说回来,她们刚来的时候确实遇到过不少尴尬。有次训练赛,有个外援女生喊了个专业术语,结果本校的队友完全没听懂,场面一度很僵。后来她们学乖了,每次布置战术都会用手比划着解释,有时候急得普通话都说飘了,反倒让队里气氛活跃了不少。
现在走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这些外援女生和本地学生一起吃饭、上课。她们慢慢融入了这里的生活,偶尔还会在朋友圈吐槽广州的天气。说真的,要不是那出众的身高和偶尔冒出来的家乡口音,她们看起来就跟普通大学生一模一样。
最近几场比赛,能明显感觉到整支队伍的配合默契多了。传切跑位行云流水,关键时刻有人能站出来得分。观众席上的欢呼声也越来越热烈,特别是当这些广州学院女子外援选手打出精彩配合时,整个体育馆都能沸腾起来。这种变化,想必每个经常看球的人都感受得到。
有时候我在想,或许这就是体育的魅力吧。不管来自哪里,只要站在同一个赛场上,大家就会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这些外援姑娘带来的不只是赢球,更是一种认真对待每场比赛的态度。现在队里的姑娘们训练结束后,经常会围在一起多练会儿投篮,这种自觉性在以前可是很少见的。
对了,前两天经过球场,看到几个外援女生在教队友新的突破技巧。那个认真劲儿,让我恍惚觉得她们是不是打算转型当教练了。不过转念一想,这不正是团队该有的样子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