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康同城约初中生100元,阜康学生约见100元
最近在本地一些网络角落,总飘着些让人心里咯噔的广告。像“阜康同城约初中生100元”这种标题,乍一看莫名其妙,仔细琢磨又觉得哪里不对劲。
昨天路过学校门口,正好看见几个初中生凑在一起嘀嘀咕咕。穿校服的男孩举着手机屏幕给同伴看,隐约听到“约见”“100块”几个字。他们笑得东倒西歪,大概觉得这是场新鲜游戏。
藏在标签下的陷阱
回家顺手搜了类似信息,发现“阜康学生约见100元”这类帖子通常藏在同城论坛的角落里。发帖人往往用隐晦的代号,像拼图游戏似的,得把所有碎片拼起来才看懂完整意思。
我试着代入初中生的视角想了想。这个年纪的孩子零花钱不多,一百块可能就是两叁周的积蓄。要是有人用这种模糊的邀请当诱饵,确实容易勾起好奇心。
隔壁单元张阿姨上个月还抱怨,她家孩子偷偷用压岁钱参加什么“线下见面活动”,回来书包里多了些来路不明的电子产物。问在哪见面,孩子支支吾吾说在巷子深处的奶茶店二楼。
现在琢磨起来,这些见面邀约可能比我们想的更复杂。表面是普通社交,暗地里可能牵扯别的东西。就像河面上看着平静,底下说不定藏着暗流。
以前觉得这种事离生活很远,现在连小区布告栏都偶尔能看到手写的“学生约见”小广告,联系方式那栏总是墨迹晕开,像是故意让人看不清。
我们那代人中学时,约同学无非是操场踢球、小卖部买冰棍。现在这种明码标价的见面,总觉得带着说不清的意味。特别是把“阜康同城约初中生100元”这种话直接当标题,仿佛在给某种交易标价。
昨天遇到楼下教语文的李老师,她说最近批改作文时,发现好些孩子都在写“轻松赚钱的经历”。问具体做什么,又都含糊其辞。有个女生在周记里写,周末去见了网友,两个小时就赚到买新裙子的钱。
这种模棱两可的“阜康学生约见100元”,就像裹着糖衣的药片。孩子们舔着外面的甜味,却不知道里面藏着什么成分。等尝到苦味时,往往已经咽下去了。
可能有人觉得我小题大做,不就是年轻人交朋友嘛。但正经交友何必标价?又何必专门强调初中生身份?这些细节像毛衣上的线头,轻轻一扯就能带出更多疑问。
路口报刊亭的老王说,常有些半大孩子来复印“见面须知”,础4纸上罗列着奇怪条款。有条写着“迟到扣20”,还有“临时取消需付违约金”。这哪像是朋友约会,倒像是商务合同。
或许该有人提醒孩子们,世上没有白捡的馅饼。当“阜康同城约初中生100元”这种邀请出现时,多问几个为什么。那一百块背后,说不定藏着需要付出更大代价的陷阱。
黄昏时看见穿校服的女孩站在街角不停看表,手机屏幕的光映在她犹豫的脸上。我多希望她等的是背着书包的同学,而不是某个标好价码的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