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红书漫记,红色笔记漫游井冈
这次去井冈山前,我在行李箱里塞了个特别的笔记本。深红色封皮,页角已经有些卷边。朋友笑我老土,这年头谁还手写笔记?可我觉得,有些地方就该用最笨的方式记录。
车盘旋在井冈山的公路上,满眼都是绿。那种绿啊,层层迭迭的,像是能把人吸进去。我翻开红皮书,写下第一行:这里的竹子真多,一根根笔直笔直的,看着就让人挺直腰板。
在黄洋界想起的事
站在黄洋界哨口,山风呼呼地吹。导游指着远处说,当年红军就是靠着这地形,打退了敌人好几次进攻。我看着脚下的战壕遗迹,突然明白了什么叫“依靠群众”。
这让我想起公司上个项目,我们几个年轻人自以为是,结果弄得一团糟。后来还是请教了老师傅,带着我们一步步解决。和井冈山的故事多像啊——光有热情不够,得知道路该怎么走。
我在笔记本上画了个简单的地形图,旁边写着:找到你的“黄洋界”,找到能依靠的力量。
继续往山里走,路过一片很普通的稻田。导游却说,别小看这地方,这是最早开始土地革命的地方之一。农民分到了土地,才真心实意地支持革命。我站在田埂上,忽然觉得脚下的泥土都有了温度。
掏出我的红色笔记,我在那一页郑重地写:真正的好办法,总是让大家都得实惠。
在井冈山的第叁天,我养成了个习惯——每天傍晚找个安静的地方,把当天的见闻和感想写进红皮书里。写着写着,发现很多东西都在变清晰。比如为什么红军能在这儿站稳脚跟,为什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查资料能想明白的。你得来这里,看看这山有多高,路有多险,听听老乡讲他们爷爷辈的故事。
最后一天去了红军造币厂旧址,简陋得让人吃惊。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造出了自己的钱币,建立了经济基础。我摸着那些粗糙的仿制银元,心想这不就是最早的“创新创业”吗?
回程的大巴上,我翻看着这几天的红色笔记,忽然笑了。这本子现在沉甸甸的,不只是多了几十页字,更像是装进了一部分井冈山的魂。朋友说我老土,可他不知道,用手指划过纸页的感觉,比滑动屏幕实在多了。
如今这本井冈山红书漫记就放在我书桌上,偶尔翻开某页,那天的山风、竹香、还有心里的触动,都会重新活过来。也许这就是来井冈山的真意——不是单纯来看看,而是要把点什么带回去,让它在你往后的日子里,继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