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附近楼宇别称
那些年我们喊过的“炮楼”
最近和朋友聊起大学生活,突然就扯到赤水大学城周边那片房子。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管那儿叫“炮楼”。第一次听到这称呼还挺纳闷的,这名字到底怎么来的?
记得大一刚来时,这片区域还显得有点冷清。六层高的居民楼整齐排列着,外墙是统一的米黄色。要说特别之处,就是每栋楼都带着个小阳台,晾晒的衣物在风里飘摇,远远看去像彩旗。那时候周边商铺还没现在这么多,晚上只有零星几家小店亮着灯。
真正让这些楼热闹起来的,是租住在这里的学生们。大二开始,不少同学为了考研或实习方便,陆续搬出宿舍在这边租房。渐渐地,整栋楼几乎成了学生公寓。晚上走过时,能看见每个窗口透出的灯光,偶尔还能听到吉他声和年轻的笑语。
对于“炮楼”这个称呼,我问过好些人。有个学长笑着说,大概是因为这些楼间距特别近,阳台对着阳台,谁家做饭都能闻到香味。隔壁宿舍的老王则神秘兮兮地说,当年有对小情侣在楼顶放烟花被保安追,那场面像极了战争片里的高射炮。各种说法都有,但都没个准信。
不过这个称呼确实挺形象的。这些楼宇别称在同学间口耳相传,慢慢就成了共识。有次我帮学妹搬家,顺口说了句“炮楼见”,她立刻心领神会。这种默契,大概就像童年时给每个秘密基地取的名字,承载着共同的记忆。
住在“炮楼”的日子确实特别。楼下阿姨开的洗衣房,永远放着九十年代的流行歌。拐角处的麻辣烫小店,老板能记住每个常客的口味。凌晨两点还能叫到外卖,送餐小哥和晚归的学生在电梯里相遇,彼此露出心照不宣的微笑。
现在毕业多年,偶尔路过那片区域,发现已经盖起了新商场。但老同学们聚会时,还是会习惯性地约在“炮楼”下的老地方。那些对于青春的故事,似乎还留在这片楼宇的每个角落,等着被某个深夜的谈话重新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