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火车站小巷子,火车站旁的小街
站台外的烟火气
每次从黑河火车站下车,我总习惯绕到车站东侧那条不起眼的小巷子转转。这条被当地人称作“火车站旁的小街”的地方,与整洁明亮的站前广场仿佛是两个世界。拖着行李箱的旅客大多直奔出租车候客区,很少有人会留意这个藏在安检口右手边的小入口。
巷子不宽,两旁是有些年头的六层居民楼。一楼的住户大多把房子改成了小店,红色砖墙被岁月染成了灰褐色,墙缝里还钻出几丛野草。刚走进巷口,就能闻到各种味道交织在一起——刚出笼的包子蒸腾着热气,修车铺飘来淡淡的机油味,还有不知从哪家窗户传出的炒菜香味。
巷口王阿姨的报刊亭兼卖车票预售,她那台老式收音机永远在播放地方戏曲。“这条巷子可比火车站老多了,”她一边整理杂志一边说,“当年火车站扩建,把我们这片儿圈在了旁边,倒成了个闹中取静的地方。”确实,虽然与车站仅一墙之隔,但这里的时间仿佛走得慢些。
巷子里的日与夜
清晨五点半,当第一班列车进站的汽笛响起,巷子就苏醒了。早餐摊的灯陆续亮起,炸油条的香味弥漫开来。穿着制服的车站工作人员匆匆走过,熟门熟路地在老李的摊子前停下:“两个茶叶蛋,今天要赶早交班。”老李麻利地装袋,顺手多塞了个花卷,“看你昨晚又熬夜了,注意身体。”
中午时分,巷子反而安静下来。阳光透过槐树的枝叶,在石板路上投下斑驳的影子。几家小旅馆的老板坐在门口打盹,等待下午的客流。这时最适合慢慢逛,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细节——修鞋匠的摊位上挂着“二十年老手艺”的牌子,裁缝店的橱窗里展示着改好的铁路制服,甚至还有一家专卖旅行用品的店铺,老板娘能准确说出每趟列车的到站时间。
夜幕降临时,巷子又换了副模样。下班的车站职工叁叁两两走进家常菜馆,老板娘不用问就知道他们要什么:“今天有新鲜的江鱼,还是老做法?”路灯亮起后,巷子深处那家理发店总是坐满等位的客人,老师傅的推子声和客人们的谈笑声混在一起,格外热闹。
在这条黑河火车站小巷子里,每个人似乎都带着故事。常年在巷口等活的出租车司机老赵,能说出每条铁路线的特点;便利店的小张把店面隔出一半做快递代收,方便那些经常出差的邻居;就连巷尾流浪猫都认得车站工作人员的脚步声,准点蹲在食堂后门等着投喂。
有次我在巷子里避雨,躲进那家开了叁十年的修表店。老师傅正戴着放大镜修理一块老怀表:“这条小街啊,见过太多人来人往。”他头也不抬地说,“有急着赶车的,有依依惜别的,还有像你这样停下来看看的。其实人生就像这表针,有时候需要走,有时候需要停。”
如今高铁站越建越大,现代化的车站里连锁店取代了特色小店。但黑河火车站旁的这条小街依然保持着原来的模样,成为匆忙旅途中一个可以喘息的角落。每次穿过这条巷子,我都不自觉地放慢脚步,感受砖瓦间渗透的生活气息。也许这正是城市的可爱之处——在流光溢彩的现代化图景里,总会保留这样温暖质朴的片段,提醒着我们生活原本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