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约附近的初中生一次500,附近初中学生每回五百

发布时间:2025-11-03 20:52:55 来源:原创内容

那条老街最近悄悄起了变化。每到周末午后,总能看到几个穿着校服的初中生凑在巷口奶茶店门口,手里攥着几张皱巴巴的钞票。有个戴黑框眼镜的男孩我认得,是楼下张婶家的儿子,上周还听见她在楼道里唠叨:“这孩子非要自己挣零花钱,说是跟同学接了活儿...”

起先以为是孩子们在搞什么手工义卖,直到有天路过,偶然听见他们压低声音的对话。“这次要五百张?”“嗯,老规矩,先收一半。”穿蓝色校服的女生从书包里掏出个信封,另一个扎马尾的姑娘正低头核对手机上的订单信息。他们动作熟练得让人诧异,就像已经重复过很多次。

藏在作业本里的生意经

后来才弄明白,原来这群从化约附近的初中生搞的是代写作业的买卖。明码标价,按科目和难度收费,最普通的抄写作业一次正好收五百。这价格定得颇有讲究——既不会贵到让同学望而却步,又比外面打印店代抄要便宜两成。有个常接活的男孩说得实在:“反正我自己也要写作业,多写几份就当练字了。”

奇怪的是,他们从不在班级群里公开招揽生意,全靠熟人介绍。就像校门口那棵老榕树下的秘密交易,付款都用现金,不留转账记录。有次看见个胖乎乎的男生在数钱,他不好意思地挠头:“攒钱买新球鞋呢,还差叁百。”那迭钞票里夹着不少十块二十的零钱,显然是从早餐费里省下来的。

这些附近初中学生每回五百的进账,不知不觉改变了他们的消费习惯。以前放学挤在小卖部门口买辣条的孩子,现在会揣着手机对比网购价格;总抱怨零花钱不够用的女生,突然买得起专柜的限量款文具。但变化不止在物质层面——有个女孩悄悄告诉我,她上个月用挣的钱给环卫工妈妈买了双防滑手套,说这话时眼睛亮晶晶的。

当然不是所有家长都蒙在鼓里。开出租车的李师傅有回拉活路过,正好看见自己儿子在奶茶店收钱。他当时没作声,晚上却拉着儿子算了笔账:“你这两小时挣五十,要是用来复习功课,以后考好了奖学金可是这个数。”他张开五指比划,孩子盯着父亲粗糙的手掌发了很久的呆。

最近发现,这些从化约附近的初中生开始升级服务了。除了代写作业,还搞出“疑难解答套餐”,不会的题目可以包月咨询。价格还是熟悉的五百块,不过改成按月结算。那个戴黑框眼镜的男孩现在随身带着错题本,说是客户问的难题都得先弄懂,“总不能砸了自己招牌”。

巷口修车铺的王大爷有天突然说,这些娃娃让他想起二十年前在厂里带徒弟的日子。“那时候师傅们接私活,也是这个劲头。”他擦了擦扳手笑道,“不过我们那会儿挣的是手艺钱,现在孩子们倒腾的是脑力活。”停在旁边的自行车上,还挂着某个学生落下的数学作业本,封皮上用荧光笔写着“代写请联系”和一串电话号码。

黄昏时分又看见那群校服身影聚在奶茶店。他们不再数钱,而是围着一台旧平板看教学视频。穿蓝校服的女生边记笔记边说:“下周的物理题有点难,得先搞明白。”暮色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那些曾经装着零钱的校服口袋,现在塞满了密密麻麻的公式卡片。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