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品茶上课工作室,高安茶艺学习培训室
最近路过城南,发现巷子里新开了家高安品茶上课工作室。招牌不算显眼,但总有人在玻璃窗前驻足。那天我推门进去,正遇见几位学员围着茶艺师讨论水温,满室茶香混着此起彼伏的提问声,倒像走进了老舍笔下的茶馆。
主理人陈老师挽着素色茶巾,边烫杯边和我们闲聊:"很多人觉得喝茶是老年人的消遣,其实不然。上周还有个上班族来说,想找处能静心的地方。"她手腕轻抬,白瓷盖碗里漾出琥珀色茶汤,"在我们高安茶艺学习培训室,注水的手势、出汤的时机,都是与自己的对话。"
茶香里的慢时光
墙角木架上摆着各式茶叶罐,从福鼎白茶到武夷岩茶,都用毛笔字标着来历。有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正在练习凤凰叁点头,水柱忽高忽低,他不好意思地笑笑:"比写代码难多了。"陈老师接过茶壶示范:"别急着追求流畅,先感受水流与茶叶相遇的节奏。"
确实,在这儿看不到急于求成的浮躁。有位退休教师已经连续来了叁个月,她说最初只是陪朋友消磨时间,现在却能分辨出不同山场的气息。"有时候雨天泡茶,听着屋檐滴水声,突然就明白什么叫'茶烟透窗香生颊'。"
茶点都是应季而制,春末的艾草团子,盛夏的冰镇藕粉,装在天青釉碟里端上来。有次我碰见母子俩来体验,孩子原本盯着手机不放,后来被茶则里蜷曲的茶叶吸引,主动问能不能试试闻香杯。母亲惊讶地说:"这可比游乐场让他坐得住。"
从茶台到生活
工作室的课程设计很特别,不考证书不背术语,反而着重生活场景。比如教上班族用马克杯泡出好茶,帮新手父母设计亲子茶会,甚至指导新婚夫妇布置婚房茶席。"茶道不该束之高阁。"陈老师展示着学员们的结业作品照片,"你看这张用玻璃瓶改制的茶荷,多有意思?"
最近他们在开发"二十四节气茶单",霜降该喝什么,大雪配哪种茶食,都经过反复调试。有个做设计的学员灵感突发,把节气茶单画成系列插画,现在成了工作室最受欢迎的纪念品。
暮色渐浓时,常能看到刚下班的客人拎着公文包进来。不必寒暄,自有学徒奉上当日的练习茶。某位金融从业者告诉我,他习惯周五傍晚来坐半小时:"盯着碍线图的眼睛,需要看看青叶在杯中舒展的样子。"
玻璃柜里收藏着各地茶农寄来的特色茶样,每罐都附着手写故事。最醒目的位置摆着学员从家乡带来的土茶,包装简陋却承载着一段段人生。或许正如某位茶人所说:我们冲泡的从来不只是茶叶,还有停驻的时光,和即将展开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