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学生兼职叁小时百元通话
这两天刷手机,总看到一个挺让人纳闷的词儿:绵竹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说实在的,第一眼看到这个,我脑子里蹦出的全是问号。这是啥新出的套餐业务?还是现在孩子们流行的什么新鲜玩法?
后来多看了几眼,才慢慢琢磨出点门道来。原来这和最近在部分学生圈里悄悄流行的一种“陪伴式兼职”有关。说白了,就是有学生把自己的时间“租”出去,通过电话陪人聊天。叁小时一百块,这个价格定位挺有意思的,说高不高,说低也不低。
电话那头的声音
我特意问了问在绵竹教书的朋友。他说确实听说过这种事,有些孩子周末会接这种活。电话内容五花八门,有的是陪远方的老人唠家常,有的是帮同龄人辅导作业,还有的纯粹就是当个倾听者。“这些孩子挺聪明的,”朋友在微信里跟我说,“他们不觉得这是在打工,反而觉得既能赚点零花钱,又能锻炼和人打交道的能力。”
有个初二男生小杰的经历挺典型。他最开始接触这个,是因为班里同学都在传学生兼职叁小时百元通话这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在一个本地论坛发了帖。没想到第二天就有人联系他,是个在外地上大学的大学生,想找个人聊聊家乡的变化。那通电话打了整整叁个小时,聊到最后,对方很爽快地给他转了一百块钱。
“挂掉电话后我还觉得挺神奇的,”小杰在电话里告诉我,语气里带着点小骄傲,“就是聊天嘛,居然还能赚钱。而且那个哥哥说,听我说话让他想起了自己初中时的样子。”
藏在通话背后的需求
这事细想起来挺有意思的。为什么有人愿意花一百块钱,找个不认识的学生聊叁小时呢?我琢磨着,现在大家生活节奏都快,身边的人反而未必能坐下来好好说说话。陌生人的陪伴,有时候反而更轻松,没有负担。
李女士就是个例子。她在成都工作,老家是绵竹的。上个月她通过这种方式找了个初中生聊天。“就是想听听家乡话,”她说得很实在,“那孩子说的每句话都带着绵竹口音,听着特别亲切。我们聊了新建的体育场,聊了老街那家米粉店还在不在…叁个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这种绵竹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的服务,某种意义上成了连接不同人群的纽带。对那些在外地的绵竹人来说,这通电话像是一扇窗,透过它能闻到故乡的味道。
不过也有人担心,这种学生兼职叁小时百元通话会不会影响学习?毕竟初中正是打基础的时候。我了解到的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孩子都很懂得分寸,通常只在周末接一两个单子。对他们来说,这更像是一种社会实践,而不是正经的打工。
有个叫婷婷的女孩说得挺在理:“我每周就花叁小时做这个,既能赚到买书的钱,又能听到不同人的故事。上次和一个阿姨聊天,她给我讲了她创业的经历,这些在课堂上是学不到的。”
其实想想也是,这种新型的学生兼职方式,某种意义上打破了我们对“打工”的传统认知。它不需要固定的工作场所,不占用太多时间,反而给了孩子们一个接触社会、了解不同人生的机会。
当然啦,任何事情都得有个度。家长和老师适当的引导很重要,要帮助孩子把握好这个平衡。毕竟对初中生来说,学习始终是第一位的。但这种通过自己的时间和真诚的交流来获得回报的方式,确实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价值的创造和交换,原来可以有这么多不同的形式。
也许再过几年,这种绵竹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的现象会发展出更规范的形态。但就现在来说,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社会中那些不为人知的孤独和渴望,也照出了年轻一代用创意开拓生活可能性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