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约附近的初中生一次500,瑞安约学生每次五百元
最近路过瑞安中学附近的小公园,听见几个穿校服的孩子蹲在石凳旁嘀嘀咕咕。穿蓝色卫衣的男生挠着头说:“这题也太难了,我妈说考不到前二十名就把手机收了。”旁边扎马尾的女生突然压低声音:“你们听说过那个瑞安约附近的初中生一次500的事吗?就隔壁班那个总穿限量版球鞋的...”
孩子们突然安静下来,互相看了一眼。穿校服的身影在夕阳里拉得老长,空气里飘着炸串摊的香味,可他们讨论的内容却让人心里咯噔一下。
藏在书包里的交易
我后来特意在放学时段多绕了几圈。校门口挤满了接孩子的家长,但总有些孩子故意磨蹭到最后。有个背着黑色双肩包的男生慢悠悠走到转角便利店,对着手机按了几下。没过十分钟,有个戴鸭舌帽的成年人走过来,往他书包侧袋塞了个信封。那厚度,看着确实像装着好几张纸币。
这事儿想想挺让人纳闷的。现在初中生零花钱都不少,何必为这点钱冒险?可转头看见文具店里标价八九百的联名款钢笔,又好像明白了什么。那些摆在橱窗里的限量球鞋、新款手机,就像钩子似的钓着孩子们的心思。
更让人担心的是,这些瑞安约学生每次五百元的交易,现在连隐蔽都懒得隐蔽了。有时候就在学校对面奶茶店,大大方方完成“交接”。店员忙着做杨枝甘露,根本不会注意角落里正在发生什么。
五百元能买来什么
隔壁陈姐家的孩子前阵子突然闹着要换手机,说旧手机跑不动游戏。陈姐没同意,结果孩子周末回来书包里就多了台新手机。问哪来的,支支吾吾说是帮同学写作业挣的。写作业能挣两千多?这话说出来谁信啊。
我还记得小时候,为买本漫画书能省叁星期早餐钱。现在孩子们来钱的路子倒是“野”多了。有个初叁男孩直言不讳:“帮人跑腿送东西,比过年收红包来得快。”可问他具体送什么,他又闭口不谈了。
这些事越想越不对劲。你说那些成年人干嘛非要找初中生帮忙?不就是看中他们年纪小,不容易被怀疑吗?有家长在群里隐晦地提过这事,结果马上被其他家长刷屏盖过去了——大家都怕摊上麻烦。
现在连小区保安老张都看出门道了。有天他指着监控画面说:“这几个生面孔每周叁准点出现,就挑初中小孩放学那会儿。”可问他怎么不拦着,他无奈摆手:“没凭没据的,我还能拦着人家走路啊?”
裂痕从何处开始
最让人揪心的是,有些孩子压根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穿校服的男生理直气壮:“又没偷没抢,你情我愿的事。”他们算账可比大人精明:帮人带次货能买两双潮袜,跑叁次腿就够买张演唱会门票。
可那天在便利店门口,我亲眼看见个女孩在翻那个信封。她手指抖得厉害,塞了叁次才把信封塞进书包最里层。转身时撞到玻璃门,连道歉都说得结结巴巴。那样子,分明是害怕的。
楼下的王老师教了二十年书,最近常在阳台抽烟。他说班上有个成绩挺好的学生,这学期突然作业差错率飙升。找孩子谈话,那孩子脱口而出:“反正以后来钱的路子多的是。”这话把王老师噎得半天没缓过神。
现在经过学校围墙,总能看见些新贴的小广告。有些二维码覆盖在补习班海报上,扫进去是各种“兼职招募”。要求写得含糊其辞,但报酬都明码标价,正好是瑞安约学生每次五百元这个数。
昨晚下雨,看见个没打伞的初中生在24小时便利店门口徘徊。他盯着热食柜里的饭团看了很久,最后也没买。手机屏幕的光映在他脸上,对话框里最后一句是:“明天放学老地方,还是这个价。”雨越下越大,他把卫衣帽子往头上一兜,转身跑进了巷子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