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约附近200米学生点,附近学生约200米见
一条消息引发的随想
手机屏幕忽然亮了,是朋友发来的消息:“周末有空吗?就定在蚌埠约附近200米学生点碰头吧。” 我盯着这行字看了几秒,心里琢磨着,现在约人见面可真方便啊。一个精确的地点,一个心照不宣的约定,这事儿就算成了。
说起来,“附近学生约200米见”这种说法,在我们这儿还挺常见的。它不像大饭店那么正式,也不像公园广场那么泛泛。它带着点邻里街坊的熟稔,又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两百米,大概就是拐个弯,走几步路的工夫,既不用特意准备,也不会觉得太远。这距离,仿佛是人情往来中最舒服的那段。
我提前了十分钟到。没急着联系朋友,而是在这二百米的范围内慢慢踱步。旁边就是学校的围墙,能听到里头隐约传来的篮球撞击地面的声音,嘭、嘭、嘭,充满了年轻的劲儿。几家小卖部门口,穿着校服的学生叁叁两两聚着,买根冰棍,或者分享一包薯片,聊着我没太听清的趣事。空气里有炸串的香气,混合着初夏傍晚微微发热的柏油路面的味道。
这让我想起自己上学那会儿了。那会儿没有智能手机,约同学出来玩,都得提前一天在学校说好。“明天下午两点,老地方见啊!”所谓的“老地方”,可能就是某个固定的电线杆下面,或者某个书报亭旁边。那时候等待的心情,好像比现在更焦灼一些,总怕对方记错了地方,或者临时有事来不了。不像现在,手机一响,位置一发,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正想着,朋友到了,隔着十几米就挥着手。我们就在路边找了家卖豆花的小店坐下。他一边搅拌着碗里的糖水,一边说:“这地方好吧?离家近,氛围也轻松。” 我点点头。确实,这种约定在蚌埠约附近200米学生点见面的方式,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不用纠结去哪家高档餐厅,也不用担心找不到停车位。重点从来不是地方本身,而是见面的人,和要说的话。
我们聊着工作上的烦心事,聊着家里长辈的身体,也聊着小时候在这片区域疯跑的傻事。豆花店老板似乎和周围许多学生都熟识,偶尔会搭上一两句话。这种感觉很奇妙,你既是一个纯粹的过客,又仿佛在那一刻,短暂地融入了这片街区的日常脉搏之中。它不像那些被精心设计的社交场所,这里的一切都那么自然、随性,带着生活本身的毛边和温度。
天色渐渐暗下来,路边的灯一盏接一盏地亮了。我们各自付了豆花钱,在店门口道别。他往东,我往西,再次汇入不同的人流。回望那片亮起灯火的热闹区域,学生们的身影在光影里晃动。我忽然觉得,这种看似随意的“附近学生约200米见”,或许正是城市生活里一种朴素的智慧。它用最少的成本,维系着人与人之间那份最本真的联系。下次再约人,我大概也会这么说:“哎,就老地方,挺方便的那个学生点附近,二百米范围内,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