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原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学生高价通话叁小时纪实
这事儿听着就让人心里咯噔一下。开原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这得是什么样的通话啊?我头回在家长群里听说时,还以为是哪个孩子被骗了。
小涛妈妈把手机通话记录截图发到群里,那鲜红的500元话费扣款像针一样扎眼。群里瞬间炸锅,有家长直接语音喊起来:“现在初中生都这么有钱了?叁个小时电话费顶我两天工资!”
电话背后的真相
后来才弄明白,这不是普通的闲聊电话。小涛那孩子,是把这通电话当成了“救命稻草”。他爸妈常年在外地打工,半年才回一次家。这孩子平时跟着爷爷奶奶住,老人都七十多了,除了问他“吃饭没”“冷不冷”,也说不上别的话。
那天月考成绩下来,小涛数学又不及格。放学后他在操场边上转悠,就是不想回那个空荡荡的家。翻遍通讯录,能说上话的居然只有那个在外省念大学的表哥。这一打就是叁个小时,从考试失利说到被同学排挤,从想爸妈说到对未来的迷茫。话费就是这么一点点攒起来的。
“我就是想找个人说说话,”小涛后来低着头解释,“表哥说,等我话费用完就他打过来。可我知道他打工也不容易...”这孩子说着说着声音就小了。
不只是个例
这事儿传开后,我特意问了当班主任的朋友。她说现在这样的学生真不少,有个女生每月花两叁百块给在外地的妈妈打电话,就为了听妈妈的声音入睡。还有个男生省下早饭钱,就为了周末能和在外跑长途的爸爸视频。
“你看着他们是乱花钱,其实都是在买一份陪伴。”朋友叹了口气,“现在很多家长觉得给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哪知道孩子心里缺的那块,用钱都补不上。”
想想也是,我们小时候虽然穷,但晚上一家人围在桌前吃饭,有什么委屈都能说出来。现在这些孩子,家里条件好了,心里的话却没人听了。
小涛那500元3小时电话,说到底不是浪费,而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他在用自己能想到的方式,寻找一个倾诉的出口。这通高价电话背后,是一个少年最真实的孤独和渴望。
后来学校知道了这件事,没有批评小涛,反而开通了心理咨询热线。班主任也开始组织“心里话班会”,让孩子们把平时不敢说的话写在纸条上。说来也怪,自从有了这些渠道,班里那种“莫名其妙”的高额话费再没出现过。
或许,每个孩子心里都藏着很多想说却没人听的话。他们不是在乱花钱,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寻找一个能安静听他们把话说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