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远学生品茶上课,学子课堂品茗体验
茶香飘进教室
推开抚远县一所小学教室的门,一股淡淡的茶香扑面而来。这不是什么课外兴趣班,而是孩子们最普通的语文课堂。五年级的张老师正端着茶壶穿梭在课桌间,孩子们捧着青瓷杯小口啜饮,教室里安静得能听见茶水滑过喉咙的轻响。“把龙井的清香想象成春天早晨的味道,”张老师边斟茶边说,“你们写作文时描写的春风,不就是这种感受吗?”
孩子们歪着头琢磨老师的话,有个扎马尾的小姑娘突然喊起来:“老师,我好像真的闻到青草味了!”教室里顿时响起一片天真烂漫的笑声。这种特别的课堂,已经成为抚远多所学校的常态。起初不少家长嘀咕:小孩子喝茶会不会睡不着觉?上课品茶是不是不务正业?可当看到孩子回家后主动帮爷爷奶奶泡茶,写作文时能说出“茶汤清澈如同雨后的天空”这样的句子,那些疑虑渐渐消散了。
教茶艺的李老师有自己的门道。她从不要求孩子们死记硬背茶道步骤,而是让他们用五感去体验。“看茶叶在水中舒展,像不像小鸟张开翅膀?闻香气时,想想你最喜欢的花园。”她常说,喝茶是一种生活教育,培养耐心和专注力比学会泡茶更重要。孩子们在等待水温下降的过程中,学会了安静;在轮流使用茶具时,懂得了礼让。
最让人惊讶的是,这种看似“不务正业”的课程,反而让孩子们更爱上学了。叁年级的小军以前上课总坐不住,现在他能安静地泡完一壶茶,仔细品味后再写下感受。他的妈妈发现,儿子做其他作业时也变得专注了。“或许是因为品茶让他体验到了慢下来的乐趣。”这位母亲若有所思地说。
茶桌上学问多
抚远学生的品茶上课远不止是喝茶那么简单。语文老师会讲苏轼煮茶的诗句,数学老师用茶具演示比例分配,科学课上学茶叶发酵原理。在一堂融合课上,孩子们甚至算出了一壶茶可以倒满多少个茶杯,同时学习了中国茶文化传播到世界的历史。
“你们猜猜,为什么同样的茶叶,每个人泡出来的味道不一样?”这是刘老师最喜欢提的问题。孩子们争相举手,有的说是水温不同,有的说是泡的时间长短,还有个孩子眨着眼睛说:“可能和心情有关?我高兴时泡的茶更甜。”刘老师欣慰地笑了,她要的就是这种发自内心的感悟。
这样的课堂让孩子们对传统文化产生了真切的好奇。课间常能看到几个孩子围在茶席旁,比较不同茶叶的形状,讨论冲泡技巧。他们学会了等待水温降至适宜,学会了观察茶叶在水中的沉浮,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他们的品性。有个孩子在家里看到爸爸大口喝凉茶,竟认真地纠正:“爸爸,茶要慢慢品才能尝出味道呢!”
教导主任王老师透露,最初引入茶文化课程时,确实承受了不小的压力。但在一次公开课上,看到孩子们专注地给客人奉茶,有条不紊地介绍茶具用途,所有疑虑都烟消云散了。“这不正是我们想培养的从容气质吗?”他反问道。
如今,抚远学子课堂品茗体验已成为当地教育的亮丽名片。其他城市的学校纷纷前来取经,想知道如何把传统文化自然而然地融入日常教学。而抚远的老师们总是笑着说: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真心喜欢,当他们眼神发亮地端起茶杯时,教育已经在悄然发生。
窗外,白桦林的影子渐渐拉长;教室里,茶香依旧袅袅。孩子们清洗茶具的轻响和低声交谈,构成了抚远傍晚最动人的乐章。明天,当第一缕阳光照进教室,新的茶香又会飘起,陪伴着这些孩子慢慢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