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惠女骑手外卖一小时一单怎么叫,女骑手接单速度疑问
德惠女骑手的外卖困境
这两天在德惠本地的聊天群里,突然冒出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有位大姐在群里发问:“你们发现没?最近女骑手送外卖,咋一个小时才接一单呢?”这话一出,群里顿时炸开了锅。有人说是系统派单有问题,有人觉得是骑手太多单子不够分,还有个开餐馆的老板插了句:“我店里订单不断,怎么骑手反而接不到单?”
我特意找了个周末,坐在小区门口的奶茶店观察。果然,短短二十分钟里,进出取餐的骑手中女性不到叁成。正好有位女骑手在等订单,趁着空闲聊了几句。她扶了扶头盔苦笑道:“可不是嘛,有时候在商圈边上干等,看着手机就是没动静。倒是男骑手的提示音叮咚响个不停,你说奇怪不?”
这事儿让我想起去年冬天点外卖的经历。那天下着大雪,接单的是位四十岁左右的大姐。送到时保温袋裹得严严实实,汤都没洒一滴。我顺口问了句今天跑得怎么样,她边搓着手取暖边说:“这会儿才送第五单,都在路上耗着呢。”当时没多想,现在结合群里的讨论,似乎确实有点门道。
有个在配送站干过的朋友透露,平台派单机制确实存在些隐形规则。系统会优先把距离远、楼层高的订单派给经验值高的骑手,而很多女骑手因为是兼职,评分反而不占优势。再加上有些女骑手更愿意接顺路单,想顺道接孩子放学或者买菜,系统可能就误判她们配送效率不高。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德惠这个小县城的特殊状况。老城区巷子窄,新建小区又多是步梯楼。有些女骑手骑着电动车上不去坡,只能推着车走。配送时间一长,系统自然认为她们送得慢。其实她们细心程度更高,很少听说女骑手送错餐或者漏掉餐具的。
最近不是流行“距离经济”这个词吗?放在外卖行业特别贴切。系统算法总觉得直线距离近就是好订单,可实际上呢?城东到城西看着就叁公里,中间要过两个铁路道口,经常堵车。这样的订单派给熟悉路况的本地女骑手最合适,她们知道哪条小巷能抄近道。
现在很多女骑手也学聪明了。她们组建了自己的微信群,谁接到顺路单但来不及送,就在群里转让。还有些带着孩子跑单的妈妈,会特意标注只接学校和住宅区周边的订单。这种精细化的接单策略,反而让她们在特定区域形成了特色服务。
昨天路过步行街,看见叁个女骑手坐在花坛边交流心得。穿粉色外套的姑娘说得在理:“我现在专接医院周边的单,那些订单不要求速度,但要特别仔细。家属点餐都写着病床号,得轻声细语地送到床头。”看来她们已经在这座小城里,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接单节奏。
或许我们应该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与其纠结为什么一小时才接一单,不如想想怎么让订单匹配更合理。就像菜市场里卖菜的阿姨,她可能整天守着摊位,但总能记住老顾客要买什么。女骑手们也在慢慢积累自己的“熟客”,有些老住户点餐时甚至会特意备注希望女骑手配送。
傍晚时分,又看见那位熟悉的女骑手穿梭在巷弄里。这次她车后的保温箱装得满满当当,显然接了个组合单。她笑着按了下喇叭:“这单顺路,能跑四家呢!”夕阳把她的身影拉得很长,在青石板路上轻轻晃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