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包头火车站旁的小巷子
包头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包头火车站旁的小巷子
每次一出包头火车站,那股子热闹劲儿就扑面而来。广场上人来人往,出租车司机吆喝着,大巴车排着队,一切都是急匆匆的。可我的眼睛,总是不自觉地往车站对面瞟。那儿,藏着几条不起眼的小巷子。它们就安静地待在那儿,和眼前这片喧嚣只隔着一条马路,却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那天下午,我没什么急事,心里一动,就想着穿过马路,去那巷子里瞧瞧。说是“对面”,其实你得费点劲儿,绕过栏杆,躲着车流,才能抵达。这短短一段路,仿佛是个仪式,把人从“旅途”的模式,慢慢切换到一个更接地气的地方。
一脚踏进巷口,感觉立马就变了。外面的车喇叭声、人群嘈杂声,一下子被滤掉了大半,变得朦朦胧胧的。巷子不宽,两旁是些有些年头的矮房子,墙皮斑斑驳驳的,露出里面砖头的颜色。阳光斜斜地照进来,在坑洼的水泥地上拉出长长的影子。有几个老人坐在自家门口的小马扎上,眯着眼,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手里的蒲扇慢悠悠地摇着。他们看我这个生面孔,也只是懒懒地瞥一眼,又继续他们的话题去了。
我慢慢往里走,鼻子可没闲着。一股复杂的、带着生活气息的味道钻进来。有谁家厨房里飘出的炒菜香味,锅铲和铁锅碰撞的刺啦声格外诱人;旁边理发店里,洗发水的香精味儿有点冲;拐角处修鞋老师傅摊子上,皮革和胶水的味道混在一起。这些味道,和着些微潮湿的、老旧房屋特有的气息,共同构成了这条小巷的味道。这味道说不清楚,但闻着,让人觉得踏实。
巷子里的生意,都是小小的,门脸儿也旧,却样样都关乎着日常。有个夫妻经营的小卖部,玻璃柜台里摆着香烟、零食和饮料,老板娘正低着头拣豆角。还有个五金杂货铺,东西堆得满满当当,老板在里面听着收音机,咿咿呀呀的唱戏声飘出老远。再往里,甚至能看到一个裁缝铺,一架老式的缝纫机摆在窗口。这些小店,不像商业街上的那么光鲜亮丽,它们更像是长在巷子里的,是这里生活的一部分。
我站在巷子中间,回头能望见火车站那高大的轮廓,现代而匆忙;转过头,眼前是这幅缓慢、甚至有些停滞的生活图景。这种感觉挺奇妙的。火车站代表着流动和离别,是许多人故事的起点或终点;而这几条紧挨着它的小巷子,却固守着一份不变的日子,柴米油盐,平淡如水。它们就像巨大车轮旁边一小片安静的苔藓,任由身边车来车往,它自生自长。
我猜,那些刚从火车站出来,一头扎进这巷子里的人,或许是为了找家实惠的小旅馆歇歇脚,或许是为了吃碗热乎的面条填饱肚子。这巷子,就是他们踏上这片土地后,接触到的第一个、也是最真实的温度。它没有虚头巴脑的东西,直接就把生活的本真样子摊开给你看。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巷子里的人家,窗户里透出温暖的灯光。我又顺着原路往回走,穿过那条马路,重新回到灯火通明的车站广场。身后的巷子,已经隐没在了一片沉沉的暮色里,看不真切了。但那份独特的、混合着各种生活味道的气息,和那种与世无争的安静劲儿,却留在了我的脑子里。下次再路过包头火车站,我想,我的目光,一定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投向马路对面那片隐秘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