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木车站小巷200元一次,格尔木站旁胡同200块一回
说真的,站在格尔木车站出站口,热风混着沙土味儿迎面扑来,我看着手里那张被捏得有点发皱的纸条,上头就写着“格尔木车站小巷200元一次”这几个字。这地方到底藏着什么?我心里直打鼓。
车站广场上人来人往,拖着行李箱的旅客,吆喝着拉客的司机,热闹得很。可我的心思全在那条小巷上。顺着当地人含糊指的方向,我拐进车站后头那条不起眼的小路。巷子不宽,两边是些老旧的平房,墙上斑斑驳驳的,跟前面光鲜的车站完全是两个世界。
巷子里的发现
往里走了没几步,就看见几个老人家坐在小板凳上,面前摆着些手工编织的毯子,还有晒干的野蘑菇。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抬头冲我笑了笑,眼角堆起了深深的皱纹。“来看看吧,都是自家做的,”她说话带着浓浓的西北口音,“格尔木站旁胡同200块一回,说的是我们这个手工体验呐。”
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200元一次”,指的是亲手学着用传统方法织一小块牦牛毛毯。老奶奶说,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个了,他们几个老伙计就在这儿摆个摊,既卖点手工品,也让路过的人体验一下老手艺。
我蹲下来,摸了摸那些毯子,手感粗糙却带着温度。老奶奶拿起工具,手把手地教我怎么绕线、怎么编织。她的手很粗糙,但动作特别熟练,一挑一勾,牦牛毛就在她手里变成了密实的织物。“慢点来,不急,”她看我手忙脚乱的,笑呵呵地说,“这活儿啊,急不得。”
说来也怪,在这条安静的小巷里,时间好像都慢下来了。外面车站的喧嚣变得很远,只剩下编织时梭子穿梭的细微声响,还有老奶奶时不时的指点。我忽然明白了,这200块钱买的不是什么实物,是这份难得的体验,是这份快要消失的手艺,是这份人与人之间的温度。
织完那一小块毯子,老奶奶仔细看了看,点点头说:“第一次能织成这样,不错了。”她帮我把它修整了一下边缘,然后塞到我手里,“留着做个纪念吧。”我握着那块算不上精美、甚至有点歪歪扭扭的毯子,心里却觉得特别踏实。
离开的时候,我回头又看了眼那条格尔木车站小巷。它还是那么不起眼,但在我眼里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老奶奶又坐回她的小板凳上,继续织着手中的毯子,身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
走在回车站的路上,我想着这条小巷里的200元体验。在这个什么都讲究快、讲究效率的时代,还能有这样的地方,让人慢下来,亲手做点东西,听老人家讲讲过去的故事,真是挺难得的。这大概就是旅行的意义吧——不只是去看那些着名的景点,更是去发现这些藏在角落里、带着温度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