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100米内学生约,周边学子相约信息
最近聊天群里总能看到大家在问同一个问题——巢湖100米内学生约吗?这个话题的热度,简直像夏天午后的知了声,一阵高过一阵。
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上周路过巢湖边的大学城,正好碰见几个学生在咖啡店门口等人。其中一个男生边看手机边念叨:“说好在100米范围内碰头,这都超出两百米了吧?”旁边女生笑着指指身后的小书店:“人家不是在书店门口等嘛,你这导航该更新啦。”
距离产生的不是美,是迷茫
现在年轻人约见面,最怕听到的就是“马上到”“在路上了”。巢湖边上这些学生更是如此,教学楼、宿舍、食堂围着湖边散落分布,说好在100米范围内见面,结果一个在图书馆东门,一个在西门,愣是绕了十分钟才碰头。有位大二同学跟我说,他们现在约人都会特意说明参照物——不是“图书馆附近”,而是“图书馆正门往右第叁个长椅”。
这种精准到米的见面方式,慢慢成了校园里的新潮流。毕竟,谁也不想在38度的太阳底下,为了几十米的距离来回转圈。
有意思的是,这种精确到具体位置的相约方式,反而让见面变得更有趣了。有同学告诉我,他们现在会把见面地点定在某个特色小店门口,或者某棵特别的树下。这样既避免了找人的麻烦,又让等待的时间不那么无聊。
那些年在巢湖边的相遇
我认识的一个学弟,就是在湖边等人时认识的现在的女朋友。当时他俩都被朋友“放鸽子”,同样在等人,同样等了半小时,最后相视一笑,干脆一起去喝了奶茶。现在他们每次约会,还是会选在最初相遇的那个长椅附近。
不过要说到最会利用这种见面方式的,还得是那些做校园外卖的同学。他们把配送范围精确到100米内,直接在消息里写清楚:“到图书馆东南角喷泉处取餐”。这样既省时又省力,同学们也乐意这样明确的地点信息。
其实想想,这种精确相约的习惯,可能和我们这代人的生活方式有关。大家都挺忙的,课业、社团活动、兼职把时间填得满满当当。能省下一分是一分,能把事情安排得明明白白,干嘛要浪费在找人上呢?
当然了,也有人觉得这样太计较,少了点随性的浪漫。但说实话,在烈日下或者寒风里找人,实在谈不上什么美好体验。倒不如把省下来的时间,好好坐下来聊聊天。
说到这个,想起前阵子师范学院搞的“百米书信”活动。同学们在百米范围内随机配对,互相写信。组织者说,这样既保证了大家能在合理距离内见面交换信件,又保留了足够的神秘感。活动办得特别成功,后来其他学校也跟着学起来了。
现在走在巢湖周边的大学区,经常能看见同学们叁叁两两约在某个具体地点。有时候是奶茶店门口,有时候是某栋教学楼的特定入口。这种相约方式,慢慢变成了一种习惯,甚至成了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下次你要是来巢湖边的大学城,不妨留意一下那些约着见面的学生们。他们可能不会说“在图书馆见”,而是会说“图书馆叁楼社科区靠窗位置”。这种精确到点的相约,或许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年轻人特有的浪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