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火车站200一次快餐,车站附近快餐200元
黄冈火车站广场上人来人往,拖着行李箱的学生刚出闸机,就被一位大妈拉住了衣袖。“小伙子住店不?有热水空调!”他摆手拒绝的工夫,旁边又传来更直接的询问:“200元快餐,现做现吃,上楼就是。”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车站西侧那排老居民楼,卷帘门上贴着“住宿50元”的褪色广告,楼道里飘着油烟味。叁楼的隔间用叁合板分开,每个小间刚够摆张单人床。老板娘边嗑瓜子边说:“都是做熟客生意,200块包你满意。”她脚边堆着十几份外卖盒,显然这里餐饮住宿业务早就分不开了。
藏在居民楼里的生意经
老李在车站旁开了十年便利店,见证着这些生意的变迁。“以前都是小旅馆,后来严打几次,都改叫快餐了。”他给顾客找零时压低声音,“其实还是那些人,换个名头而已。你想想,真要是卖盒饭,哪敢要200块?”
确实,这些所谓的快餐店从不展示菜单。生锈的防盗门虚掩着,透过缝隙能看见红色沙发椅,茶几上放着收款码。偶尔有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进出,但他们从不在附近餐馆吃饭——毕竟同行之间最清楚底细。
常跑这条线的出租车司机王师傅说得更直白:“上次有个客人上车就问哪有‘特色服务’,我直接指了西街那栋黄楼。他们这200元快餐在司机圈里都传开了,比导航还好使。”说罢他摇下车窗,“不过现在抓得严,好些店改成预约制了。”
这些隐藏在市井中的200元快餐,就像火车站这片土壤长出的特殊植物。它们借着“快餐”的名头顽强生存,成了某种心照不宣的存在。周边居民早已见怪不怪,倒是刚来的旅客会被直白的报价吓一跳。
车站治安亭的辅警小张也很无奈:“我们接到举报去查,人家真能端出几份炒饭。没有现场证据,只能提醒他们注意消防。”他整理着警用腰带,“这些人都摸透执法边界了,招牌上从来不写具体项目。”
夜幕降临时,居民楼里的声控灯频繁亮起。穿高跟鞋的女子靠在楼道口玩手机,见独行男性经过就会抬头打量。她们不会主动招揽生意,但有人驻足询问时,会熟练地比出两根手指:“两百,快餐。”这个价格在火车站周边几乎成了标准定价。
偶尔有便衣民警突击检查,这些场所总能提前收到风声。卷帘门哗啦啦落下,楼道恢复安静,只剩外卖员奔跑的脚步声。不过风头过后,一切又照旧运转,就像火车站永远熙攘的人流,这股暗流也从未真正断绝。
在车站南广场的长椅上,等夜班车的农民工老陈望着那排居民楼叹气:“我老乡上个月在那被骗了叁百。说好包夜,结果收了钱人就跑了。”他攥着泡面碗,“这地方啊,看着是快餐,实际水深着呢。”
霓虹灯在湿漉漉的地面上投下倒影,200元快餐的招牌在夜色中格外醒目。列车进站的汽笛声响起,新一批旅客涌出站口,很快就会有戴鸭舌帽的掮客凑上前,把“需要休息吗”说得意味深长。这里的生意,永远不缺新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