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大学城后街的服务,附近学生生活区的服务
那条街,填满了我们的胃和青春
要说在大学城读书这几年,最让人惦记的是啥?可能不是哪门艰深的专业课,反而是那条不起眼的后街。每次和毕业了的学长学姐聊天,他们总会咂咂嘴,感叹一句:“真想念后街那口吃的啊。”你看,这条街的魅力,就是这么实在。
东方大学城后街的服务,说穿了,就是围着我们这些学生转的。它不像市中心的大商场,搞得富丽堂皇,让人有点不敢进。它就像个老朋友,永远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衣服,在你下课饿得前胸贴后背的时候,笑眯眯地对你说:“来吧,这儿管饱。”
天还没完全亮,后街就醒了。早餐铺子的蒸笼冒着白花花的热气,豆浆机嗡嗡作响。卖煎饼果子的大叔手法娴熟,面糊在铁板上一转,磕个鸡蛋,撒上葱花和芝麻,那股香味能飘出老远。你匆匆跑去上课,递上叁块五,就能换到一个热乎乎、能扛一上午饿的煎饼。这种服务,谈不上多高级,但贴心、及时,正好卡在我们生活的点儿上。
等到了中午和晚上,那更是后街的高光时刻。各个小馆子里都坐满了人,空气里混着炒菜的锅气、麻辣烫的辛香和烤串的烟火味。四川老板娘能记住你吃麻辣香锅要不要香菜,东北水饺店的大叔总会多送你一碗饺子汤,嘴里还念叨着“原汤化原食”。这种熟络,这种不经意间多给的一筷子菜、一勺汤,就是附近学生生活区的服务最打动人的地方。它不像是冷冰冰的交易,里头掺着点儿人情味。
除了喂饱肚子,后街还承包了我们生活里大大小小的杂事。文具店里的笔和本子永远比超市便宜五毛,打印店的老板能帮你调好怎么也弄不齐整的论文格式,理发店的罢辞苍测老师虽然取名时尚,但剪个学生头只要叁十块,手艺还特别靠谱。这些琐碎但又必不可少的服务,像一张细密的网,把我们学习生活里那些粗糙的边边角角,都给磨平了、理顺了。
我有时会想,为什么我们对这条看起来有点乱糟糟的街有这么深的感情?大概是因为,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商品和服务,更是一种归属感。在这里,你不用端着,不用装模作样,可以穿着拖鞋和睡衣就出来晃荡。它见证了我们拿奖学金后的庆祝,也陪伴了失恋后一个人撸串的落寞。它就是我们大学生活的一个背景板,朴实,但不可或缺。
夜幕落下,后街的灯光一盏盏亮起,依旧热闹。这条街的活力,和我们青春的脉搏是同步跳动的。它或许会一直在这里,用自己那种粗糙又温暖的方式,迎接一届又一届的新面孔,成为他们记忆里,那个对于味道、对于便利、对于成长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