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品茶加痴,宜城品茗添信
这几天朋友圈里总刷到“宜城品茶加痴”的分享,看着照片里青瓷杯中的嫩芽缓缓舒展,我突然想起家里那罐闲置半年的龙井。说来惭愧,明明住在茶香四溢的宜城,却总用忙碌当借口,辜负了窗外的满城茶香。
周末特意约了老茶客张叔去城南的茶社。推开木门,炭火香混着茶香扑面而来,张叔正用紫砂壶熟练地淋杯烫盏。“现在年轻人总急着扫二维码加微信,倒把眼前这杯茶的本味忘了。”他往茶海里缓缓倾出金黄的茶汤,像把时光也斟进了茶杯。
指尖的距离与茶香的温度
隔壁桌几个年轻人正举着手机拍短视频,标题念得字正腔圆:“宜城品茶加痴免费茶艺教学”。我忍不住苦笑——明明真人就坐在对面,偏要隔着屏幕学注水。张叔看出我的心思,把闻香杯推过来:“记住啊,茶要趁热喝,人要当面交。”
这话让我想起上个月加的茶商微信。隔着屏幕看他天天发茶园实拍,可真要问具体采摘时间,回复总是“亲稍等查一下”。反倒是茶社老板随手抓把茶叶,能说出每片叶子的来历,这种实实在在的交流,才是宜城品茗添信的根本。
手机突然震动,跳出一条推送:“宜城品茶加痴立减50”。张叔瞟见后摇摇头,往壶里添了热水:“促销永远有,但真正的好茶不会等人。就像春天枝头的嫩芽,错过就是错过了。”
茶碗里照见的本心
茶过叁巡,张叔说起往事。十年前他帮茶农销茶叶,全靠挨家挨户品茶订合同。有次连续阴雨导致茶叶品质不稳定,他依然按约定价格全部收购。现在这些茶农成了他最稳定的供货商,电话里说声“新茶到了”,连样品都不用寄。
我转动着手中的建盏,釉面里的油滴斑仿佛在说话。如今扫码就能加遍茶商的微信,可要建立这样的信任,得用多少杯茶才能慢慢熬出来?
窗外飘起细雨,茶社里的人反而多了起来。有个女孩湿着头发冲进来,说是看到“宜城品茗添信”的旧帖特意找来的。老板递过干毛巾,她捧着茶杯暖手时眼睛亮晶晶的:“这味道和奶奶煮的茶好像。”你看,真正的好茶自己会说话。
雨滴顺着瓦檐落在石缸里,我突然理解为什么宜城的老茶客坚持当面交易。不是抗拒新技术,而是更珍惜那种看着对方眼睛谈茶、凭着口碑做生意的温度。就像这杯中的茶,得用合适的温度慢慢泡,急不得,也省不得。
黄昏时雨停了,茶社掌起灯。我存下老板电话时,他笑着指指墙上的二维码:“其实啊,加微信也好,存手机号也罢,最后让人再上门的,还是这杯茶的真心实意。”瓷杯沿口升起的白雾里,我好像看见这座小城最动人的风景——无论时代怎么变,总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好好喝一杯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