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喝茶上课群,茶香伴读学习圈

发布时间:2025-11-03 13:54:33 来源:原创内容

昨晚翻微信群消息,看到「北海喝茶上课群」里王老师发了段语音:"明早九点老地方,咱们边喝普洱边讲《红楼梦》的饮食文化。"我顺手回了个"带枣泥山药糕赴约",锁屏时忍不住嘴角上扬——这种学习方式,可真比正襟危坐的课堂自在多了。

说来也巧,叁月初偶然闯进这个茶香伴读学习圈,最初只是被"北海露天茶座"的定位吸引。没想到第一次参加,就被他们的学习模式戳中了。没有投影仪和笔笔罢,只有青瓷茶盅里荡漾的龙井,和随手可及的旧书。李姐带来的《城南旧事》被传阅时,书页间还夹着干枯的茉莉花瓣。

茶香翻书声

记得某个周日下午,我们约在仿古回廊讨论宋词。陈大爷沏着凤凰单丛突然乐了:"你们发现没?李清照笔下'赌书消得泼茶香',说的不就是咱们现在这样?"众人恍然笑开。确实,当茶香漫过书页,文字会变得格外温润。小张捧着笔记本站起来找开水,不小心碰倒了茶壶,大家手忙脚乱抢救诗集的模样,倒比任何精心设计的课堂互动都鲜活。

这个茶香伴读学习圈最近在读汪曾祺,上周围着石榴树讨论《端午的鸭蛋》。刘老师带来的高邮咸鸭蛋在瓷盘里滋滋冒油,我们对照着文本观察蛋青的质感,有人忽然指着远处湖面喊:"看!像不像文中说的'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虽然明知是阳光反射的错觉,但那种瞬间打通文字与现实的颤栗,让人久久回味。

前两天暴雨骤至,我们抱着茶具躲进竹亭。雨打芭蕉声里,有人继续念未读完的《受戒》,电瓶车师傅老周突然插话:"明子当和尚的寺庙,就像我老家后山的那个。"他描述起童年偷供果的往事,湿漉漉的空气里顿时铺开比文本更生动的画卷。这种不期而遇的参详,或许正是北海喝茶上课群最动人的地方——每个人都能成为彼此的注脚。

现在每周最期待的就是群里的茶约。有时候是清晨六点看荷时读《诗经》,有时候是傍晚借着夕阳余晖探讨民俗学。装茶叶的罐子轮流带,解读的角度也常换常新。上次讨论《红楼梦》时,茶艺师小赵演示宋代点茶法,雪沫乳花在盏中浮沉的间隙,我们忽然懂了宝玉为什么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

昨天新来的大学生小声问我:"这样学习真的有效吗?"我还没开口,正在温壶的马阿姨接话:"你瞧这铁观音,七泡有余香。读书不也是这样?"的确,在茶香书韵中浸润久了,那些文字自然会沉淀成生活的底色。现在路过北海白塔,总会想起茶座上读过的《燕京岁时记》,连拂过脸颊的微风都带着墨香。

手机突然震动,茶香伴读学习圈又更新了通告:"周六主题:边喝碧潭飘雪边聊《陶庵梦忆》。备注:张师傅会带自家做的桂花定胜糕。"我立刻回复"加带一罐虎跑泉水",窗外恰好传来卖玉兰花的吆喝。这种带着茶温的书香日子,大概就是古人说的"此中有真意"罢。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