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西学院外援女,学院外援女生风采
九月初的午后,阳光透过教学楼旁的梧桐叶洒下斑驳光影。篮球场边围了不少人,场上一记漂亮的叁分球引得阵阵喝彩。投球的是个高挑的女生,利落地转身朝队友比了个手势。有人低声说:“那就是莱西学院外援女,体育特招来的。”
说实话,刚听说“莱西学院外援女”这个说法时,我以为是哪里请来的职业选手。后来才明白,这是同学们对体育特招生的昵称。这些姑娘们确实像外援似的,总能在关键时刻给校队带来惊喜。
训练场上的身影
清晨六点半,田径场上已经响起规律的脚步声。那个扎着马尾的女生正在进行折返跑训练,额前的碎发被汗水打湿。她就是王琳,去年省大学生运动会百米冠军。“其实挺累的,”她擦着汗说,“每天要比别人早起两小时,下午还要加练。”但她笑得挺开心,“能代表学校比赛,这种成就感无可替代。”
像王琳这样的“学院外援女生”在莱西学院有二十多位,分布在田径、篮球、游泳等项目。她们的生活节奏快得让人咋舌:早上训练,接着赶去上课,下午继续训练,晚上还要补作业。偶尔在食堂碰到她们,总是行色匆匆地扒拉几口饭就往图书馆跑。
游泳队的赵悦有次和我同班选修课,下课铃一响她就抓起书包往外冲。“不好意思,四点要到泳池,”她边跑边说,“教练说今天要测200米蝶泳。”那身影很快消失在走廊尽头。
课堂内外的平衡
你以为体育生只顾着训练?那就错了。法律系的李萌让我改变了看法。那次民法小组讨论,她条理清晰地分析了两个疑难案例,引用的法条分毫不差。“训练占用了很多时间,反而让我更珍惜学习机会,”她说这话时正在拉伸,手还扶着栏杆,“在赛场上学到的东西,在课堂上也用得到。”
确实如此。这些学院外援女生似乎特别擅长时间管理。她们的书包里总是同时装着训练装备和专业书,训练间隙摸出单词本背几个,等上课时又全神贯注。这种专注力,或许正是长期训练培养出来的。
不过她们也并非总是游刃有余。期末考试周,在通宵自习室能见到她们咬着笔帽皱眉的样子。“这篇论文写了叁晚上了,”篮球队的孙薇揉着眼睛说,“比打全场还累。”说完自己先笑了,那笑容里有种特别的韧劲。
校园生活因为这些姑娘的存在而生动不少。啦啦队比赛时,她们设计的动作总能引爆全场;运动会上,那些精彩瞬间现在说起来还让人津津乐道。更难得的是,她们把体育精神带进了日常——那种不轻言放弃的劲头,不知不觉影响着周围同学。
黄昏时分,我又路过篮球场。训练已经结束,只剩下几个女生在练习投篮。橘色的夕阳把她们的影子拉得很长,球撞击地面发出沉稳的声响。或许明天,她们又会带来新的惊喜。这些莱西学院外援女,用汗水和努力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