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邻近建筑群相似名号
河源大学城西侧有片老居民区,灰白色外墙的筒子楼密密匝匝立着,大概七八栋。学生们路过时总习惯性地扬扬下巴:“喏,炮楼。”这称呼不知从哪届传下来的,倒成了心照不宣的暗号。
刚听说时我也纳闷,这些六层建筑既无碉堡的枪眼,又无城楼的飞檐,怎么就得了个战场装备的名号?后来蹲在篮球场边听学长闲聊才明白——每栋楼的楼梯间都凸出半米宽的方形结构,像挂在楼侧的铁皮饼干盒。月光照过去,整排凸起在墙面上投下锯齿状阴影,倒真有几分守城垛口的架势。
窗台晾衣杆与外卖塑料袋
真正走进去才发现,这些“炮楼”早被生活填得满满当当。傍晚五点半,每扇窗户都飘出炒菜的滋啦声,阳台上晾晒的衬衫随风晃荡。二楼阿婆在窗台种的小葱探出绿尖尖,叁楼的年轻人正把外卖袋子系在垂下的绳子上——这栋楼没电梯,外卖小哥常把餐食吊上楼,绳索晃晃悠悠,像老码头起货的吊臂。
转角杂货店老板娘边整理矿泉水边唠嗑:“这些楼比大学城年纪都大哩。”她抬手比划着,“当年觉得楼顶水箱像炮塔,现在看倒像集体宿舍的烟囱。”确实,当晾衣绳纵横交错如蛛网,空调外机在墙面缀成金属斑点,最初的军事联想早已被烟火气融化。
附近打印店小伙计有不同见解。他指着楼群西侧新建的电商园区:“那边玻璃幕墙才像现代炮台,每扇窗户都反着冷光。”但学生们仍执着地沿用老称呼,或许因为“炮楼”这个词里,藏着对建筑历史的某种微妙共情。
绰号背后的在地记忆
在奶茶店听见两个建筑系学生争论。扎马尾的女生认为,筒子楼突出的楼梯间其实借鉴了岭南骑楼样式,既能遮阳又方便通风。她的同伴翻着手机里的照片反驳:“你看这个角度,每栋楼的山墙都像盾牌。”他们最终在作业本上写下“防御性建筑美学的民间转化”——这行字要是被天天在楼底下打麻将的居民看见,准要笑年轻人想太多。
菜鸟驿站的王叔倒是给出实在说法。他在这片收了十二年快递:“早年这边就这几栋高层,学生们从教学楼望过来,可不就像守关口的堡垒?”现在楼群周边冒出更多新建筑,但“炮楼”这个称谓像刻进地名的烙印,连快递系统里都有人备注“放炮楼前台”。
住在叁栋的林老师笑着摇头。她家阳台上养着二十多盆月季:“什么炮楼不炮楼的,我们这儿晚上飘的都是红烧肉味儿。”窗台上晾着的校服与西装并列,考研笔记贴在厨房玻璃上,这些日常细节让建筑回归本质——不过是盛放生活的容器。
暮色渐浓时,我站在天桥上看这片建筑群。晚霞给灰墙面镀上橘色,某户传来钢琴练习曲,某户飘出新闻联播片头曲。当每个窗格亮起暖黄灯光,那些对于军事隐喻的联想彻底消散在炒菜香气里。或许“炮楼”从来不是建筑形态的界定,而是年轻人在陌生环境里,给地标赋予体温的独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