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临近学子百人叁时辰

发布时间:2025-11-03 13:39:10 来源:原创内容

敦煌的傍晚总是带着几分神秘,夕阳把鸣沙山染成金红色,像是千年前画师不小心打翻的颜料缸。就在这样的黄昏里,一百来个学生模样的人陆续出现在月牙泉旁。他们叁叁两两聚着,有人举着手机拍天空由蓝转紫的渐变,有人蹲在沙地上写生,还有个扎马尾的女生正给同伴比划着什么。

我正好在附近散步,忍不住凑近了些。听见他们聊天才知道,这些来自附近大学的学生们约好在这里进行叁小时的写生活动。带队的李老师说:“我们没选人最多的周末,特意挑了今天,就是想让孩子们安静感受敦煌的气息。”他说话时,有个男生正小心翼翼地往画板上涂着赭石色,那颜色和莫高窟壁画里的底色几乎一样。

沙粒间的对话

学生们散坐在沙丘上,画板搁在膝头。有个戴眼镜的男生画得特别慢,笔尖在纸上轻轻摩挲。“你看这些沙丘的线条,”他抬头对我说,“是不是和飞天飘带的弧度很像?我临摹过莫高窟的壁画,现在看着真实的沙漠,突然明白那些线条从哪里来的了。”他的画纸上,沙丘的轮廓确实带着飞天的韵律。

不远处,两个女生在交流心得。“我原先以为就是来画风景的,”短发的女孩说,“但握着笔坐在这里,忽然感觉在和某个古代的工匠对话。他可能也看过这样的落日,也在为怎么表现沙丘的质感发愁。”她的画纸上,月牙泉的倒影里隐约有着壁画的纹样。

这时有个坐在骆驼刺旁边的学生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既没画画也没拍照,就静静看着远处的地平线。我好奇地走过去,发现他脚边放着个旧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我在记声音,”他有点不好意思,“风刮过沙粒的声音,骆驼铃铛的声音,还有远处游客的谈笑声。这些声音组合起来,就是活着的敦煌。”

带队老师过来查看进度,看着学生们的作品直点头:“在教室里讲再多技巧,都不如让他们来这儿待上叁小时。你看那个穿蓝衣服的女生,她上星期还在抱怨颜料调不好,现在她笔下的色彩多鲜活。”

暮色里的收获

天色渐渐暗下来,星星开始在天幕上闪现。学生们陆续收拾画具,但没人愿意立刻离开。那个记声音的男生还在本子上写着什么,我瞥见最新一行写着:“第十八分钟,听见了自己的心跳声,和这片土地古老的节奏重合了。”

“其实我们之前也组织过写生,”李老师一边帮着收画架一边说,“但像这样敦煌附近学生约一百人叁小时的活动还是第一次。没想到效果这么好,有些孩子画出来的东西,比在画室里磨一个月的还有灵性。”他指着不远处,那个扎马尾的女生终于完成了作品——画面上月牙泉的波纹里,隐约能看到九色鹿的轮廓。

学生们聚在一起互相展示作品,有个男孩画了幅有趣的画:现代的学生们坐在沙丘上,而他们的影子投射在沙地上,却变成了古代画工的模样。“我也不知道怎么就画成了这样,”他挠着头说,“画着画着就觉得,我们的影子应该长这样。”

返程的大巴车来接人了,但很多学生还在磨蹭。那个记声音的男生终于合上了本子,封面上写着《敦煌声景笔记》。“这叁小时过得真快,”他感叹道,“但好像又很慢,慢到能听见时光流淌的声音。”临上车前,不少学生抓了一把沙土装进塑料袋,说是要带回去调颜料。

车队驶远后,月牙泉又恢复了宁静。管理员过来打扫,拾起学生们不小心落下的一支炭笔,他笑着摇摇头,把笔小心翼翼地收进了口袋。沙地上还留着些零乱的脚印,晚风正在轻轻地将它们抚平,就像千年来它一直做的那样。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