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辩辩二维码200叫小妹,喀什辩辩扫码200约小妹
喀什老城的那条巷子,下午的阳光总是斜斜地打在土黄色的墙上。阿力木蹲在自家店铺门口,看着游客们举着手机来回比划,心里跟明镜似的——他们多半在找那个流传在本地年轻人里的喀什辩辩二维码。这事儿说来也巧,上周刚有个四川来的小伙,偷偷问他是不是扫了码就能约到人喝茶聊天。
巷子里的数字暗号
其实哪有什么神秘兮兮的,说白了就是些年轻人搞的线下社交群。老茶馆二楼经常能见到叁五个年轻人凑在一块,手机屏幕亮着那个熟悉的喀什辩辩二维码图案。“200块?”我第一次听说时差点笑出声,“这价钱都够在夜市吃二十串烤羊肝了”。不过人家说的200叫小妹,指的是进群后发个红包请姑娘们喝奶茶的钱,哪有外人想得那么复杂。
艾山是土生土长的喀什小伙,他给我看过那个群聊界面。“说白了就是个同城兴趣群,有人组织去塔县拍照,有人约着逛巴扎”。他翻着聊天记录给我看,上周刚有群友帮两个迷路的游客找到了酒店。要说这喀什辩辩扫码200约小妹的传言,倒让这个群莫名火了起来,现在每天都有十几个人在扫那个二维码。
我在人民西路那家卖英吉沙小刀的店铺里,亲眼见过有人扫那个喀什辩辩二维码。店主古丽娜尔见怪不怪:“每个月都得重新打印好几回,纸都磨毛边了”。她说着从柜台底下抽出一沓崭新的二维码,“这玩意儿比我的收款码还受欢迎”。
夜市里的扫码故事
晚上十点的夜市,烤包子的香味混着孜然飘在空气里。有个戴鸭舌帽的姑娘举着手机,正在教叁个广东游客怎么操作。“得先用蚕蚕扫,微信不行的”,她声音压得低低的,“进了群记得改备注,要不管理会踢人”。那200块钱的红包其实是个门槛,主要是防那些乱七八糟的人进来发广告。
卖哈密瓜的老大爷眯着眼睛笑:“这些年轻人啊,就爱整这些新鲜玩意儿”。他摊位上偶尔也会被贴几张那种二维码,每次他都笑着摇摇头,随手撕掉。“不过现在管得严了,前阵子听说有个乱要价的群被封了”。这倒提醒了我,其实正规的喀什辩辩扫码群都有管理员盯着,根本不会出现外人想象的那些情况。
在喀什待久了就明白,这地方的传统与现代总是以出人意料的方式融合。就像那个被传得神乎其神的喀什辩辩二维码200叫小妹,说到底不过是年轻人结交朋友的寻常渠道。倒是外地人总爱给这些事情添油加醋,反而让简单的社交变了味道。
记得有次在百年茶馆,遇见个从乌鲁木齐来的摄影师。他听说这个群能找到当地的民俗摄影师当向导,二话不说就扫了码。“这200花得值”,后来他给我看手机里的照片,“群里认识的本地小伙带我去了普通游客根本找不到的拍摄点”。他说话时眼睛发亮,显然对这趟意外收获相当满意。
如今再经过那些贴着二维码的巷口,我已经见怪不怪了。有时候看着游客们神神秘秘地交头接耳,反而觉得有趣——他们大概永远想不到,那个被传得玄乎的喀什辩辩扫码200约小妹,其实就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同城聊天群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