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学院外援女,鹤院女外援选手风采
操场的塑胶跑道上,那个穿着橙色运动衫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她起跑的姿势带着几分专业选手的利落,马尾辫在阳光下划出流畅的弧线。这是鹤壁学院外援女队员王晓琳第叁次代表学校参加省大学生田径联赛,看台上的同学们都认得她了。
说实话,刚开始听说学校请了外援,不少同学心里直打鼓。这靠谱吗?能跟咱们学校的学生处到一块儿去吗?可当王晓琳在第一次训练后,主动留下来帮体能较弱的同学调整起跑姿势时,所有这些疑虑都烟消云散了。“你的爆发力不错,就是膝盖再抬高一点会更好,”她一边说,一边亲自示范,额上的汗珠在夕阳下闪闪发光。
从陌生到熟悉
记得她刚来那会儿,确实有点生疏。训练结束后,她总是独自收拾器材,不太主动跟人搭话。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好像是有次训练突然下起雨,几个女生拉着她一起跑到体育馆屋檐下躲雨,不知谁先起了个头,大家聊起了各自家乡的小吃,王晓琳眼睛一亮,说起她家乡的烩面,话匣子就这么打开了。
从那以后,她慢慢融入了这个集体。食堂里能看到她和同学们一起排队打饭,图书馆里也能碰见她帮同学补习专业课。这种转变挺有意思的,就像冰雪慢慢融化,露出底下生机勃勃的春天。
鹤壁学院外援女这个身份,曾是她身上的标签,但现在,大家都更愿意叫她“晓琳姐”或者直接喊“王晓琳”。这个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发生的,而是在无数个一起流汗、一起努力的训练日中慢慢累积的。
赛场内外的风采
上个月的联赛中,发生了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幕。王晓琳在4×400米接力中担任最后一棒,接棒时我们队还落后第二名将近十米。看台上的心都揪紧了,她却像什么都没看见,只管迈开长腿,一步一步地缩短距离。最后一百米,她的马尾辫几乎甩成了一条直线,在终点线前硬是超了过去。
冲过终点后,她没有先庆祝,而是转身往回跑,扶住了因为耗尽体力而踉跄的第叁棒队员。这个细节被看台上的同学们看得清清楚楚,那一刻,大家心里都暖融融的。
赛场下的王晓琳又是另一番模样。她喜欢在训练后拉着队友们做放松拉伸,一边压腿一边讲她以前训练时的趣事。她说最初练田径只是因为个子高被教练选中,没想到一路跑到了现在。“有时候选择你的人生道路的,不是你辫濒补苍好的那个方向,而是你在无意中展现出来的那一点点天赋和更多的努力,”她说这话时,正在帮一个学妹调整起跑器的角度,语气平淡得就像在讨论今天的天气。
这种鹤院女外援选手风采,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比赛成绩,变成了一种更深厚的东西。它藏在每次训练后她主动留下来收拾器材的背影里,藏在她耐心指导新队员的温和语气中,也藏在她为队友比赛鼓劲时喊哑的嗓音里。
马上就要毕业了,王晓琳说她会留在这座城市工作,周末还可以回学校指导学弟学妹训练。“我都习惯了咱们学校的跑道了,别的地方跑着不自在,”她笑着说,眼睛眯成了两条缝。周围的同学们听了,心里都踏实了——这意味着,那份独特的鹤壁学院外援女精神,还会继续在操场上传承下去。
夕阳又一次洒在跑道上,王晓琳和队友们的身影被拉得老长。明年的这个时候,又会有新的面孔出现在这条跑道上,但那个穿着橙色运动衫的身影,以及她带来的所有故事和感动,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人的记忆里。这大概就是体育最美好的地方吧,它总是对于人,对于那些在汗水中建立起来的最真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