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耍女娃,衢州游女孩

发布时间:2025-11-03 10:59:03 来源:原创内容

老城墙下的童谣

那天在水亭门老街的青石板上,我听见几个本地阿婆坐在竹椅上闲聊。有位阿婆哼起半句童谣:“耍女娃,耍到天黑不想家...”后面半句飘在风里听不清了。旁边晒太阳的橘猫懒洋洋翻了个身,我突然觉得,这句带着泥土气息的“耍女娃”,比任何精致的旅游宣传语都来得鲜活。

什么叫“耍”?在衢州话里,这可不是简单的玩闹。你看那些扎着羊角辫的小丫头,在廿八都的溪水里捞石子,水花溅湿了花裤腿还咯咯笑;再看初中生模样的姑娘,蹲在杜泽老街的烤饼摊前,眼巴巴等着那口烫嘴的葱花肉馅。这种带着野趣的、全身心投入的快乐,才是“耍”的真谛。

如今倒是有不少游客专门来体验衢州游女孩的日常。清晨六点的府山公园,你能遇见慢跑的女孩,马尾辫在晨光里一跳一跳;孔庙南宗的银杏树下,穿汉服拍照的姑娘们互相整理飘带,笑声惊飞了觅食的麻雀。她们在朋友圈发九宫格照片时,准会配上“今天在老家当个称职的衢州游女孩”这样的俏皮话。

要说最让我触动的情景,是上周末在水亭门码头见到的。有个五六岁的小妮子,非要自己尝试划爷爷的旧木船。她攥着比胳膊还长的船桨,在浅水区晃悠悠转圈,爷爷也不帮忙,就蹲在船尾笑眯眯看着。船头撞了叁回岸边的青苔石阶,小丫头不但没哭,反而兴奋地指着涟漪说:“爷爷你看,我画出月亮了!”

这种自在生长的劲儿,或许就是衢州姑娘特有的灵气。她们能在装帧精美的咖啡馆里讨论区块链,转头又能蹲在菜市场帮阿婆挑挑子馃的老手艺。上周遇到个做文创的本地姑娘,她的工作室摆着用江郎山碎石做的镇纸,笑着说:“我们这代衢州游女孩啊,就是把老底子的好东西,换成现在年轻人喜欢的玩法。”

暮色染红天王塔飞檐时,我又路过早晨听童谣的地方。阿婆们已经收起竹椅回家做饭了,只有那只橘猫还在原地舔爪子。远处传来年轻女孩们商量晚上去哪吃叁头一掌的欢快对话,混合着各家厨房飘出的炒菜香。这座小城的文脉,原来就藏在这些寻常日子的烟火气里,被一代代“耍女娃”们用不同的方式,接着往下写。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