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孝感中学生叁小时通话五百元
那天刷手机,无意中看到同城论坛里一个热帖,标题挺扎眼——“孝感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当时我心里就咯噔一下,现在孩子都这么聊天的吗?五百块,得攒多久零花钱啊?
这事儿让我想起楼下张阿姨家的闺女。也是初中生,平时文文静静的,前段时间因为手机话费暴涨,家里闹得鸡飞狗跳。她妈妈原先以为孩子谈恋爱了,后来才弄明白,那孩子是加入了什么“声控陪聊”的群。就是在群里接单,陪陌生人连麦聊天,按小时收费。
电话两头的世界
我特意找当老师的朋友打听过。她说现在确实有些中学生,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在现实里朋友不多,反倒在网上特别放得开。用他们的话说,这叫“用声音打工”。
有个初二男生跟我说过他的经历。他平时在班里属于“小透明”,但在某个语音平台却是个“大佬”。每天晚上做完作业,他就戴上耳机开始接单。最忙的时候,真是孝感中学生叁小时通话五百元,比他爸妈加班挣得还多。
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想了半天才说:“在那边,有人愿意听我说话。”
这话听着让人怪心疼的。现在的孩子,物质上什么都不缺,缺的可能是被真正听见的感觉。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孝感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的现象,隐患还真不少。且不说耽误学习,那些打电话来的都是什么人?万一遇到坏人怎么办?孩子们毕竟还小,分不清虚拟世界和现实的界限。
我认识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就因为长期陪陌生人聊天,慢慢地把对方当成了情感寄托。后来对方突然消失,孩子情绪崩溃,成绩一落千丈。
这事儿要是细想,挺值得琢磨的。我们那会儿放学后都在院子里疯跑,现在的孩子却躲在房间里和陌生人讲电话。是他们变了,还是这个世界变了?
也许,当大人们都在低头刷手机的时候,孩子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寻找听众。只是这种方式,让人看着心里不踏实。
前几天路过中学门口,看见那些穿着校服的孩子,叁叁两两地走着。有的在热烈讨论游戏攻略,有的在分享刚买的奶茶,也有一两个独自戴着耳机,手指在屏幕上飞快地打字。
我在想,那个“孝感中学生叁小时通话五百元”的孩子,可能就在他们中间。表面上和大家没什么两样,心里却装着另一个我们不太了解的世界。
这孩子可能不知道,他随意接起的一个电话,也许就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而电话那头的人,也不会知道这头坐着的是个还未成年的中学生。
其实啊,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看见、被听见。如果这份渴望在现实里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去别处寻找。问题是,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让他们的声音被真正听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