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川耍女娃,汉川女娃嬉游趣
汉江边上的小城,总有说不完的故事。那天路过老街茶馆,听见几位老人家在念叨“汉川耍女娃”的趣事,忍不住凑近听了半晌。这话匣子一打开,倒是勾起不少回忆。
说起耍女娃,可不是什么轻浮的意思。在咱们这儿,“耍”字带着嬉戏玩闹的鲜活劲儿,就像枝头蹦跶的麻雀,自在又灵动。记得小时候,姑婆家的表姐们最爱在端午前后相约出门,她们管这个叫“女儿游春”。
河堤边的巧手与笑声
汉江的芦苇荡可是女娃们的宝地。她们会摘些芦叶,手指翻飞间就编出活灵活现的蚱蜢、小船。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特别厉害,能编出戴斗笠的渔翁,芦苇杆子在她手里跟活了似的。“快看快看,像不像渡口的刘老爹?”女孩子们笑作一团,惊起芦苇丛里的白鹭。
这样的汉川女娃嬉游趣,现在想来还觉得热闹。她们不单是玩,还把寻常物件儿变成有趣的艺术。河边洗衣服的婶娘们常说,看这些丫头片子闹腾,倒比看电视还有意思。
深巷里的老裁缝铺,也是她们常光顾的地方。花布头、绸缎边角料,在她们手里能变成头花、香囊。最妙的是她们会互相品评,这个说“你这蝴蝶结歪了”,那个说“她配色最衬肤色”。七嘴八舌的,把老师傅都逗乐了:“这些小精怪,比美术学院的学生还讲究。”
时令里的老规矩新玩法
正月十五闹花灯,女娃们的游艺又换了花样。她们自己糊灯笼,还在上面题打油诗。有年在城门楼下猜灯谜,李家的姑娘做了个走马灯,画着十二个月的花信风,每转一圈就露出一句诗谜,把街坊们都镇住了。
这种汉川耍女娃的把戏,看似随意,却藏着巧思。就像春雨润物,不知不觉就把老传统延续下来了。现在城里新建了文化广场,反倒少见这样鲜活的场面了,想想还真有些可惜。
偶尔在社交软件上看到年轻人发“汉川女娃嬉游趣”的话题,点进去一看,原来是组团去乡下采风。她们拍油菜花田,学做传统米糕,虽然形式变了,但那股子鲜活劲儿还在。有个穿汉服的姑娘在桃树下吹笛子,视频底下评论都说:“这才是咱们汉川姑娘的样子。”
或许,“耍”这个字里,本就藏着生活的智慧。它不是漫无目的的玩闹,而是用快乐的方式,把平常日子过出滋味来。就像奶奶常说的,会耍的人才会生活。
黄昏时分又经过老街,看见几个小姑娘在跳皮筋,口里念的还是我们当年的童谣。夕阳把她们的影子拉得老长,恍惚间好像看见了叁十年前的姑婆,二十年前的表姐,还有那些永远不会褪色的汉川耍女娃的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