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学生喝茶兼职,衡水学子课余茶座兼职
晚自习下课铃响过二十分钟,教室里还有几个学生在埋头刷题。我拿着保温杯站在走廊上,看着对面教学楼零星亮着的灯。杯子里泡着室友从老家带来的毛尖,热气混着茶香在晚风里飘散。这种场景在衡水太常见了——学生们在紧张的学习间隙,总得找点方式喘口气。
去年冬天,学校后街新开了家叫“书隅”的茶座。老板是个退休教师,特意把营业时间定在晚上九点到十一点,专门做放学后的生意。没想到,这里渐渐成了我们这群学生的小天地。
茶香里的另类课堂
第一次走进去是因为期中考试考砸了,想找个地方躲清静。店里装修简单,原木桌椅,书架占满整面墙。让我意外的是,端茶过来的居然是隔壁班的李悦。“你在这里打工?”我有点惊讶。她笑了笑:“嗯,一周来叁个晚上,不影响学习。”
后来混熟了才发现,像李悦这样的衡水学生喝茶兼职不在少数。他们选择在课余时间泡在茶座里,不是为了赚那点零花钱,更多是想换个环境透透气。说来也怪,在这泡茶、端茶、和客人聊天的过程中,反而想通了很多课堂上想不明白的事。
记得有次数学竞赛前特别焦虑,我在茶座角落刷题到很晚。李悦忙完过来坐下,给我换了杯新茶:“看你眉头皱得能夹死苍蝇。”她指着窗外路灯下背书的学生,“咱们都太习惯绷着劲儿了,好像放松一分钟都是罪过。但你看这茶叶,要是一直用开水闷着,早就苦得没法喝了。”
这话让我愣了半天。是啊,我们这些衡水学子课余茶座兼职,不就是在找那个“揭开盖子”的时机吗?
茶座老板王老师很少讲大道理,但他总在细节里给我们上课。有天晚上我值班,不小心把茶洒到了客人书上。手忙脚乱道歉时,王老师过来解围,不仅给客人换了新书,还送了份茶点。等客人走后,他边擦桌子边说:“做事慌什么?茶洒了擦干净就是,人一辈子要打翻的茶杯多着呢。”
这话听着简单,但在我们这种每分每秒都要计算的地方,学会接受“打翻茶杯”成了很特别的功课。
慢慢地,我发现来茶座的常客分两种:一种是像我们这样需要歇脚的学生,另一种是已经工作的年轻人。他们聊职场困惑、生活趣事,偶尔听到几句,感觉像提前上了社会预习课。有个当程序员的姐姐说,她每周都来,就喜欢看我们这些学生忙前忙后的样子,“让人想起读书时的单纯”。
现在李悦已经考上南方的大学了,茶座又来了新的学弟学妹。上周收到她的明信片,背面写着:“在南方也找到了类似的茶馆打工,才发现那段衡水学生喝茶兼职的日子,早就在心里种下了从容的种子。”
昨天晚自习后,我又去了茶座。新来的高一学妹正在笨拙地给客人泡茶,那认真劲儿让我想起一年前的自己。王老师看我站在门口,招手让我进去喝茶:“新到的碧潭飘雪,给你留了一泡。”
坐在老位置,茶香袅袅升起。窗外还是那片熟悉的夜景,教室里灯火通明。但我知道,在这方小小茶座里,我们找到了一种不一样的成长节奏——不必总是跑步前进,偶尔停下来喝杯茶,或许能走得更稳当。这种独特的衡水学子课余茶座兼职经历,大概会成为很多人记忆里特别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