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港100米内学生约,东港百米附近学子约
最近路过东港,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事儿。不少家长在聊天时总会提到“东港100米内学生约”这个说法,连隔壁王阿姨都知道这事儿。说实话,第一次听见我还纳闷呢,这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百米之内的小默契
那天下午四点,我特地在东港小学门口转了转。好家伙,校门外的榕树下早就等了好些家长,叁五成群地聊得正欢。穿粉色卫衣的李姐指着对面新开的书吧说:“现在可方便了,我们这几个孩子放学就直接去那儿写作业。”她笑着说,“这‘东港百米附近学子约’啊,说白了就是家长之间心照不宣的小约定。”
住在附近的张老师告诉我,这种习惯其实是慢慢形成的。最开始是几个顺路的家长轮流接孩子,后来发现百米内的几家店铺都挺乐意为孩子们提供便利。便利店老板会帮忙照看一会儿,文具店准备了免费的饮用水,连房产中介都腾出个小角落给孩子们避雨。“都是街坊邻居的,互相搭把手嘛。”张老师边说边整理着手中的教案。
这种默契还真不只是接孩子那么简单。周末的时候,经常能看到几个学生凑在社区活动室一起做手工,或者相约去附近的公园打羽毛球。有个叫乐乐的五年级男生跟我说:“我们班七八个同学都住在这片,平时约着读书、打球特别方便,爸妈也放心。”他挠挠头想了想,“就是有时候玩得太开心,会忘了写作业。”这话把他旁边的小伙伴都逗笑了。
要说最让人感触的,是这种模式带来的安全感。上周突然下暴雨,没带伞的小学生都被沿街商铺的店主招呼进店里避雨。超市老板娘还特意准备了干毛巾:“这些孩子天天从门口过,都跟自家孩子似的,总不能看着他们淋雨吧。”她说这话时,正在整理货架上的文具,动作熟练又从容。
不过这种“东港100米内学生约”也不是完美无缺。偶尔会有家长担心孩子总在附近活动,见识不到更广阔的世界。也有老师提醒,虽然便利很重要,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同样不能忽视。住在东港社区二十多年的陈奶奶倒是看得开:“我们小时候不也是这样长大的吗?一条街的孩子都认识,谁家有困难互相帮衬着。”她坐在小区长椅上,慢悠悠地摇着扇子。
不知不觉,夕阳已经把街道染成了金色。看着叁叁两两的学生背着书包,有说有笑地走进各个小区,我突然觉得,这种看似简单的“东港百米附近学子约”,或许正是现代都市里难得的温情。它不像正式的规定那样刻板,却实实在在地连起了孩子、家长和整个社区。就像刚才在面包店遇到的初中生说的:“知道周围都是认识的人,走路都觉得踏实。”
面包店的玻璃门上,还贴着一张手绘的地图,标着附近哪些店铺可以临时照看孩子。那张地图画得不算精致,但每个标记都特别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