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临沂大学城附近被称作炮楼
那天路过临沂大学城,听见两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指着路边那排高楼说:"走,去炮楼那边逛逛。"我顺着他们指的方向望去,几幢灰白色的建筑在阳光下格外显眼。这个称呼让我心里直嘀咕,好好的一片生活区,怎么就得了个这么个名字?
后来在附近的小吃摊买煎饼时,和摊主聊起这事。他一边熟练地翻着面糊一边说:"这些楼啊,刚开始是给附近工地的工人住的,后来租给了大学生。因为楼间距密,窗户小,远远看着跟军事堡垒似的,不知哪个调皮学生先叫起来的。"他顿了顿,又补充道,"现在这称呼都传开了,连送外卖的小哥导航都直接写'炮楼'。"
学生眼中的"炮楼"
正好碰上几个从楼里出来的学生,便和他们聊了几句。"刚开始觉得这名字挺难听的,"一个戴着眼镜的男生推了推眼镜,"但住久了发现挺形象的。你看这些楼密密匝匝的,晚上亮灯的时候,确实像一个个碉堡。"
旁边穿卫衣的女生接过话茬:"其实住在'炮楼'里还挺方便的,楼下就是各种小店,打印店、奶茶店、小超市应有尽有。就是隔音确实不太好,晚上能听见隔壁打游戏的声音。"她说着自己先笑了。
在这片被戏称为炮楼的区域转悠时,我发现虽然建筑外观确实朴实无华,但内部生活气息相当浓厚。楼道里飘着饭菜香,阳台晒着各式衣物,窗台上摆着多肉植物。这些细节让冰冷的建筑有了温度。
市井生活的另一面
傍晚时分,楼下的空地上渐渐热闹起来。卖水果的叁轮车支起了棚子,刚出锅的糖炒栗子冒着热气,几个学生围在烤冷面摊前说笑。这种充满烟火气的场景,与"炮楼"这个略带戏谑的称呼形成了奇妙的对比。
常驻这里的快递小哥告诉我,他每天都要往这些楼里送近百个包裹。"学生们网购的东西五花八门,从专业书籍到零食饮料什么都有。"他指了指车上码放整齐的包裹,"这地方虽然被叫炮楼,但其实就是个普通的学生生活区。"
夜幕降临,那些窗户里透出的灯光确实像极了哨所的灯火。不过仔细看,能隐约看到屋里晃动的人影,有的在书桌前埋头苦读,有的聚在一起聊天,还有的对着电脑屏幕皱眉思考。这些真实的日常,与建筑外号带来的联想相去甚远。
或许每个大学城都有这样被学生起了外号的地方。这些称呼带着年轻人特有的幽默感,既是对环境特点的直观描述,也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就像"炮楼"这个说法,乍听不太雅观,实际包含着学生对自己生活空间的亲切感。
离开时又经过那几栋楼,听见两个刚下课的学生商量着:"回炮楼前要不要带杯奶茶?"语气自然得就像在说回家一样。这个称呼已经彻底融入了他们的日常话语,成为了这片区域的另一个名字。毕竟,生活的地方叫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那里承载的记忆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