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林品茶教室工作坊,穆林茶艺研习课堂
周末午后,阳光透过木格窗洒在茶席上,氤氲的茶香里,穆林老师正用盖碗冲泡着今年的春茶。茶汤从碗沿倾泻而出的弧度,像极了书法里的顿笔。
在穆林品茶教室工作坊的第叁期课程上,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喝茶”。以前总觉得泡茶就是把茶叶丢进杯子加热水,直到亲眼看见老师如何用手指感受水温,如何观察茶叶在水中舒展的形态,才发现原来每个动作都有它的道理。坐在我旁边的王阿姨悄悄说:“这比我家老头子直接抓把茶叶闷在保温杯里讲究多了。”
从烫杯温壶开始的故事
穆林老师总爱说,茶具也需要预热,就像人和人打交道要先暖场。这个习惯我保持到了现在,每次泡茶前先把茶具温热,确实能更好地激发茶香。记得有次我偷懒省略了这一步,泡出的茶汤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那些看似多余的步骤,往往是最不能省略的细节。
在穆林茶艺研习课堂,最让我着迷的是观察茶叶的变化。同一款凤凰单丛,用不同水温冲泡,呈现的香气层次完全不同。95度水出来的是浓郁蜜香,降到85度,居然飘出了淡淡的花果香。这种奇妙的转变,让人忍不住想继续尝试下去。
我们常围坐在长茶桌旁,看老师演示如何通过调整注水高度来控制茶汤的厚薄。高冲能让茶汤更鲜活,低斟则使汤感更绵柔。这些技巧需要反复练习,但当你某天突然掌握了那种手感,泡出的茶汤真的会不一样。
茶香里的慢时光
来这里学茶的人形形色色,有想开茶室的年轻人,有退休的教师,还有整天对着电脑的程序员。大家聚在一起摆弄茶具时,都格外专注。小张是我们班最年轻的学员,他说来这里泡茶比打游戏有意思多了,每次等待茶叶舒展的过程,都像在解锁不同的风味密码。
说来有趣,自从在穆林品茶教室工作坊学习后,我发现自己变得更耐心了。以前等水烧开的那几分钟总要看看手机,现在却会安静地看着水壶冒出的白气,听着渐渐响起的松涛声。这种改变很微妙,却让生活节奏自然地慢了下来。
上周我们做了个有趣的对比,同样的武夷岩茶,用紫砂壶和盖碗分别冲泡。真没想到,器具的不同会让茶汤差异这么大。紫砂壶泡出的茶汤更醇厚,盖碗则更凸显茶的本味。这让我想起老师说过,选茶具就像交朋友,合适的才会相处得舒服。
现在我家里也置办了一套简易茶具,周末约朋友来家里喝茶成了新的乐趣。虽然动作还不够娴熟,但能和朋友分享在穆林茶艺研习课堂学到的冲泡方法,看着他们惊喜的表情,是件特别开心的事。
窗外梧桐叶飘落在茶台上,穆林老师轻轻将其拂去,继续给我们讲解如何通过叶底判断茶叶品质。那些舒展的茶叶在白瓷盘上,像极了初春刚发出的嫩芽。茶汤在杯中微微晃动,映照着每个人专注的神情。这样的午后,茶香似乎能把时光拉得很长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