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学校门口暗号现在还有吗,学校门口的暗号现在是否保留
校门口的记忆密码
前几天路过老城区的白银学校,发现围墙重新粉刷过了,铁门也换成了自动伸缩的。有个扎马尾的小姑娘蹲在行道树底下系鞋带,我忽然想起二十年前,我们也总爱聚在那棵槐树底下,对着暗号等同伴。
“白云白云我是黑土”,说完还要用手指在树干上敲叁长两短。要是对不上,哪怕同班同学也会假装不认识。那时候的校门口像武侠小说里的江湖,每个小团体都有自己接头方式。高年级的喜欢用当时流行的动画片台词,低年级的偏爱把零食名字编成密码。
现在想想,那些暗号到底有什么实际用途呢?既防不住真正想混进来的陌生人,也拦不住偷听我们秘密的班主任。可当年就是乐此不疲,仿佛掌握了某种了不起的仪式。现在孩子们大概不再需要这种原始的把戏了吧?
新校门装了人脸识别系统,穿制服的门卫坐在监控室里。放学时分,电子屏滚动播放各班离校顺序。有家长举起手机拍视频,孩子们像潮水般涌出来,直接钻进等候的车里。没人注意到墙角那块松动的砖头——我们当年藏纸条的“秘密信箱”现在还保持着原来的样子。
问过值班老师才知道,现在偶尔还有孩子玩暗号游戏。只是内容变成了某款手游的术语,或者短视频里的热梗。有个小男孩神秘地告诉我,他们班用“奥特曼变身”的发音倒着说,说这话时他眼睛亮晶晶的,和我记忆里的某个画面重迭了。
倒是在校门口经营了二十多年的文具店老板记得清楚。他说前年还有毕业生组团回来,站在老槐树下试图对暗号,结果谁都没想起最后一句。“都笑弯了腰,后来互相加了微信。”老板擦着玻璃柜台,“现在他们建了群,反倒不像当年那样天天凑在一起说悄悄话了。”
或许暗号从来就不只是为了保密。那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偷偷交换眼神的兴奋,才是我们真正怀念的。就像总务处老师说的,他们从来没打算拆除墙角的砖缝,“给孩子们的童年留个透气孔”。
黄昏时分,几个戴红领巾的男生勾肩搭背走过。听见他们商量着周末要去谁家写作业,密码是“带薯片的那版练习册”。我忽然笑起来,看来白银学校门口的暗号传统,正在用新的方式延续着。只是不知道二十年后,他们是否也会在某天傍晚,忽然想起这句薯片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