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丰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邻近区域相似称呼
这个称呼怎么来的
说起大丰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这事儿,还真不是最近才兴起的。记得我刚来读书那会儿,就听学长们指着远处几栋细高的建筑这么叫。那些楼远看确实像抗战时期的碉堡,窄窄的楼身顶着个方盒子,窗户密密麻麻排在一起。有次我问本地同学为什么这么叫,他笑着说:“你看这些楼是不是又高又瘦?像不像火柴棍上插着个盒子?”
其实这些建筑最初是违建农民房。当年大学城刚建好,周边还是农田,有些村民看准学生租房需求,就把自家房子往高了盖。政策规定层高有限制,他们就修得特别窄,楼和楼之间几乎贴在一起。后来这批房子被统一整改,但“炮楼”这外号却留了下来。
现在走在大学城后街,还能看见这些特别的建筑。底层是奶茶店、打印店,往上全是出租屋。傍晚时分,阳台上晾满衣服,窗口亮起星星点点的灯光,确实成了这一带独特的地标。
邻近区域的别样叫法
有趣的是,邻近几个区域也有类似称呼。往东走两个路口,那片红色外墙的公寓被学生叫做“蜂窝”。有次我陪同学去找房子,房东自己都这么说:“我家在蜂窝这边,虽然挤了点但挺热闹。”
再往南的城中村就更形象了——因为巷道太窄,电动车都要侧着过,大家直接叫它“迷宫”。我有次去那儿取快递,在同样的路口转了叁次,最后还是烧烤摊老板给我指的路。他说:“在这儿做生意久了,天天给人指路,比导航还熟。”
这些称呼在学生中间口耳相传,慢慢就成了默认的定位方式。约饭时说“在炮楼下面等”,打车说“到蜂窝路口”,比说具体地址更方便。
现在连外卖平台的地图标注都出现了这些别称。有回我看到外卖小哥对着手机嘀咕:“这个炮楼3栋到底在哪儿啊...”旁边经过的同学顺手一指:“就那栋最高的。”这种默契,大概只有在这片生活过的人才懂。
前两天路过,听见两个新生讨论:“辅导员说租房别找炮楼,为什么呀?”另一个回答:“可能是隔音不好吧,不过我学长住那儿说挺方便的。”想到自己刚来时也这么好奇过,不禁笑了。这些地方虽然条件普通,却承载了很多学生的青春记忆。
黄昏时分,炮楼下的奶茶店又排起长队。学生们坐在花坛边聊天,身后那些被戏称为炮楼的建筑静静立着,渐渐融进暮色里。或许再过些年,这些称呼会随着城市改造消失,但至少现在,它们依然是这片区域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