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碑店小巷子里150的爱情,胡同深处百五十的情缘

发布时间:2025-11-03 22:23:41 来源:原创内容

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照进高碑店这条窄巷,墙根儿的青苔泛着湿润的光。我蹲在巷口修自行车的老张摊前,看他麻利地补着车胎。老张用改锥戳了戳巷子深处:“瞧见没?那家饺子馆,开了叁十多年。”他拧开气门芯,噗嗤一声,“当年老板老李两口子,就是花了一百五十块钱,在这巷子里结的婚。”

我顺着老张指的方向望去,红砖房褪成了浅粉色,木门上的春卷边儿都翘了起来。1988年冬天,老李用攒了半年的工资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正好花了一百五十块。他骑着车带姑娘穿过这条巷子,后座的姑娘攥着他的衣角,手心都是汗。那时候的婚礼简单得很,在厂里食堂摆了两桌,同事们凑份子买了暖壶和脸盆。

巷子里的日子

老李夫妇的饺子馆就在巷子中间,每天清晨五点半准时亮灯。和面的声音、剁馅的声响、拉风箱的呼呼声,这些声音和巷子里其他响动混在一起——送奶车的铃铛声,隔壁王奶奶训孙子的嗓门,收废品的吆喝。这些声音织成一张网,网住了巷子里百五十的情缘。

前年旧城改造,这条巷子差点被划进拆迁范围。老李的儿子从城里赶回来,说要接老两口去住楼房。老李蹲在店门口抽了半包烟,最后把烟头摁灭:“搬走了,这巷子就真没了。”他那辆永久自行车还靠在墙角,车铃早就锈住了,但每个月他都要给链条上油。

来吃饺子的人总爱问,为什么招牌上写着“150个饺子”。老太太系着洗得发白的围裙,笑眯眯地擀着皮儿:“当初他买了一百五十块的自行车,我包了一百五十个饺子当嫁妆。”她的手又快又稳,擀面杖转得溜圆,像在描绘时间的年轮。

巷子西头住着个快递小哥,每天骑着电瓶车在窄巷里穿梭。有天他的车筐里多了束玫瑰花,后来巷口理发店的姑娘手上多了枚银戒指。老张修车时告诉我,那戒指正好一百五十块。巷子还是那条巷子,可高碑店小巷子里150的爱情,换了模样继续生长。

去年冬天特别冷,饺子馆的玻璃窗上结着厚厚的霜。老李突然心肌梗塞住院,饺子破天荒关门了叁天。第四天清晨,灯又亮了。老太太一个人揉面、拌馅、包饺子,动作慢了许多。巷子里的老街坊都来了,没人催单,大家默默坐在店里折纸盒、剥蒜头。锅炉的热气熏得窗上的霜化成了水珠,顺着玻璃往下淌。

老李出院那天,巷子里的自行车铃响成了一片。老张把他那辆珍藏的凤凰自行车推了出来,车把上系着红绸子。二十多辆老式自行车排成长队,轮毂擦得锃亮,像回到了叁十多年前。老李坐在老张的车后座上,巷风吹起他花白的头发。

现在经过这条巷子,还能听见饺子馆里的喧闹。新来的租客在阳台上养了绿萝,外卖员的电瓶车挤在墙角。但总有些东西没变——比如老李夫妇每天拌馅时的那点讲究,比如巷子深处那份百五十的情缘。修车的老张说得对,有些东西看着简单,就像那一百五十块钱的婚宴,可它撑起的日子,比我们想象的要长得多。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