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小区上课约茶,居民小区学习茶艺交流
茶水袅袅处,邻里笑谈声
你说这事儿新鲜不?就在咱们南京的老小区里,最近悄悄兴起了一股“约茶风”。不过啊,这茶约得可不一般,人家是正儿八经地“上课约茶”。上周叁下午,我抱着半信半疑的心情,溜达进了社区活动中心,没想到这一去,竟像是推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活动室里头,二十来位邻居围坐成圈,中间摆着整套茶具。教茶的王老师是住在叁栋的退休教师,她一边温杯烫盏,一边笑呵呵地说:“咱们今天不讲究那些繁文缛节,就聊聊怎么把茶喝明白。”她拎起一小撮龙井,“这茶叶啊,就像咱南京人,看着普通,内里却有讲究。”
坐在我旁边的是六楼的张大姐,她小声跟我说:“起初觉得这事儿挺玄乎,来了才发现,就是街坊邻居凑一块儿说说话。”她指了指面前那杯渐变的茶汤,“你看这颜色,像不像咱们小区傍晚的天?”
水汽袅袅升起,话题也慢慢打开了。从茶叶怎么选、水温怎么控,不知不觉就聊到了阳台上的花该怎么养,家里孩子上学的事儿。那个总在电梯里碰见却从没说过话的年轻夫妻,原来是在新城上班的程序员;楼下弹钢琴的小姑娘,居然已经考过了十级。这些平日里擦肩而过的面孔,在茶香里突然变得鲜活起来。
一杯茶的功夫,拉近了邻里情
第二回来参加居民小区学习茶艺交流,我特意带了自己家的紫砂壶。李大爷看见了过来搭话:“这壶养得不错啊,得有年头了吧?”就这一句话,我们俩在活动结束后又站着聊了半个钟头。他告诉我这小区刚建成时的事儿,哪棵树是他看着种下的,哪个角落曾经有个报亭。这些故事,比任何史书都来得生动。
王老师教我们品乌龙茶的时候,说了句挺在理的话:“品茶啊,急不得。就像认识新邻居,也得慢慢来。”确实,现代小区里,大家关门过日子,可能住了好几年,都不知道对门姓什么。但在这里,借着学茶艺的机会,大家自然而然地熟络起来。
最让我感动的是上周末那场“斗茶会”。每家带一款自己最喜欢的茶叶,互相品鉴。赵阿姨带来了她老家的特产茶,说是老家亲戚自己炒的;刚搬来的小两口拿出了旅行时买的普洱茶饼,给大家讲他们在云南的经历。那天下午,我们不仅尝到了天南地北的茶香,更听到了许许多多的故事。
现在走在小区里,感觉完全不一样了。见到一起上过茶课的邻居,会自然地点头微笑,有时候还会站在楼下聊几句。菜场里碰上,会交流今天买了什么菜;电梯里相遇,会关心一下对方家的孩子考得怎么样。这种温暖,是以前住在高楼里很难体会到的。
社区工作人员小陈告诉我,这个南京小区上课约茶的活动,最初只是试着搞一搞,没想到参与的人越来越多,现在还得控制人数呢。“好多居民反映,说这才找到了小时候大院子的感觉。”
茶凉了可以再续,人与人之间的陌生,也需要这样一个契机来打破。看来这居民小区学习茶艺交流,学的远不止是泡茶的手艺,更是重新连接起那些被水泥墙隔开的人心。下次活动,我打算把家里那罐珍藏的铁观音带上,让邻居们也尝尝——当然,更重要的是,和大家再好好聊聊天。